今年,我们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回望历史,故宫文物南迁这一壮举显得熠熠生辉。在这两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交织下,故宫文物南迁有着更为深刻且多元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段关于文物保护的传奇故事,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捍卫文化尊严、传承文化基因的伟大史诗。这段历时25年的“文物长征”,占据了故宫博物院百年历史的四分之一,不仅镌刻在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史册中,而且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史上文化守护的经典篇章。
故宫诞生与文物南迁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乾清门举行开幕典礼,庄严宣告故宫博物院成立,标志着反对封建军阀政府和复辟势力的胜利,也意味着紫禁城的归属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曾经的皇家禁地自此成为人民共享的文化殿堂,昔日帝王享用的珍宝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的事业亦开始蓬勃发展。
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侵华战火迅速蔓延。1933年1月,山海关失守,北平城直面日军威胁,故宫内百万件文物面临陷入战火、损坏或遭洗劫。在民族?;胛幕D训墓赝?,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经反复磋商,最终抱着“文物在,文明就在”的信念,顶着各种压力与阻挠,开启了文物避敌南迁的伟大壮举,影响深远。
文物南迁共分五批,自1933年2月7日凌晨第一批文物从故宫午门起运始,至1933年5月23日结束,共计13427箱又64包。先行迁移上海,同时设立了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1936年12月8日至1937年1月17日,存沪文物仍分五批运往南京文物保存库。1937年1月1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欧阳道达、庄尚严等负责分院事务,其职员从院内各处、馆抽调。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南迁文物不得不继续避敌西迁。从1937年8月14日开始,西迁文物分南、中、北三路,每路又分若干批,采取水路、铁路、公路并用,经长沙、汉口、宝鸡后又辗转贵阳、重庆、汉中、成都、安顺等地,分别迁到四川巴县、乐山、峨眉,最终于1947年全部东归南京。1948年12月起,其中部分文物分批运台。尚存文物于20世纪50年代陆续北返故宫。至1958年结束,仍有部分文物留存南京。这说明无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馆藏文物皆源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文物南迁历史成为联系两岸文化的重要纽带。
故宫文物南迁、西迁,是战时状态下保护文物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行动早于许多国家在二战期间的文物?;ぞ俅耄侵泄嗣裨谡秸貊渤跸质?,对文化传承的敏锐守护。这种大规模、长时间、长距离的文物迁移,在世界文化史上实属罕见,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と死辔幕挪木鲂挠肽芰?,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践行“典守国宝”誓言
文物南迁艰难曲折的守护历程,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故宫博物院与诸多地方政府、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守护国宝;故宫前辈同仁含辛茹苦,不畏艰险,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后世永志难忘。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在文物迁移问题上坚决果敢,在迁移中忍辱负重,坚持到南迁完成,值得崇敬。继任者马衡院长,为协调文物转移往返多地,将文物清单缩印成极小的纸片藏在衣领内,伪装成普通商人,在日军岗哨的盘查中数次险象环生,最终安全脱身。
故宫前辈那志良先生自1925年进入故宫,便坚定“典守国宝”的职责。1933年他作为押运员随文物南迁,面对家人对归期的问询只能沉默。为减少文物磨损,他精心照料每一件文物:瓷器用棉花隔离,石鼓糊高丽纸再裹棉被,玉件按质地分类打包。南迁过程中,故宫人对文物有一套严格且科学的管理模式,这是故宫在艰难环境中对文物保护的创新实践,也是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后来故宫文物的?;び牍芾硖峁┝酥匾杓?。迁徙路上,那志良始终与珍贵石鼓相伴,潜心研究,最终完成学术著作《石鼓通考》。这本书系统记录了石鼓从北京文物南迁至四川峨眉的完整过程,并分析了石鼓文字的保存过程,让文物研究在烽火中得以延续。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曾将故宫文物南迁的成功归结为:一批有信仰的故宫人,用生命践行了“典守国宝”的誓言。他们的奉献精神,不仅是故宫人的坚守写照,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捍卫文化尊严的生动体现。故宫人在颠沛流离中体现出来的视国宝为生命的护宝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播
文物南迁期间,故宫人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两次参加中国文物赴外展览,多次在国内城市举办展览,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凝聚民族精神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故宫文物首次大规模出国展览是在文物南迁上海后,于1935年12月至1936年3月赴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铜器、瓷器、书画、缂丝、玉器、珐琅器、剔红、折扇、家具、文具等文物735件。文物迁移至安顺时,故宫博物院又于1939年7月至1940年8月举办了赴苏联文物展览,展出商周青铜器、玉器、书画、织绣百余件?!犊煅┦鼻缣贰恫短返日涔笪奈锏牧料啵谖鞣缴缁嵋鹎苛曳聪?,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不仅加深了战时同盟国间的相互了解,赢得了世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广泛同情,更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此外,赴英国伦敦的展品出国前,在上海公展四周,回国后又在南京公展三周。文物迁移南京后,在分院同仁的努力下,于1937年春筹备书画、瓷器等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又在重庆举办了故宫收藏书画展,并出版了《故宫书画在蓉展览目录》。此外,还在贵州省立艺术馆举办过书画展。1946年11月,应四川省要求,精选西迁文物中书画珍品百件,在四川成都举办告别展览,以感谢当地人民在抗战期间对故宫的援助与支持。
南迁途中的展览活动,说明故宫不但在战争状态下维护着祖国的珍贵文物,还利用文物迁移中的短暂停留时间,宣传文物,弘扬国粹,为饱受战争摧残的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与力量源泉。这些展览对鼓舞抗战中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如郑欣淼先生所言:故宫文物南迁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了文物,更在于通过文物传播,凝聚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国际文化交流,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化战线的重要成果。如今,故宫博物院通过各种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项目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而文物南迁时期所开启的文化传播探索,无疑是这些工作的重要历史源头。
铭记历史 守护初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的双重视角下,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意义愈发清晰:故宫博物院自成立起,便肩负着传承和?;ぶ谢幕闹厝?,文物南迁则是这一使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极致体现。其价值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坚定守护人类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感悟“故宫人”精神,故宫博物院举办“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展览首次系统展示故宫从皇家私产到公共博物馆的转型过程,通过“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以文物实物、史料档案等形式带领观众读懂百年博物院的守护初心,让观众近距离触摸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我们今天在故宫博物院欣赏这些历经磨难的国宝时,不应忘记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文化长征,不应忘记那些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人们。故宫人用生命书写的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相信这场展览不仅能让更多人铭记过去,还将激励更多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长征路上,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因为这份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将继续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