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小姐威客兼职论坛 ,成都楼凤网论坛网址,深圳布吉佳丽-春风阁,夜逍遥全国信息论坛

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郑州商城见证早商文明的辉煌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商城自1955年发现以来,历经70载春秋,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孜孜以求,通过持续不断地考古发掘与深入研究,逐步揭开了这座3600年前都城的神秘面纱。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殷墟之前的商文化空白,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依据和学术支撑。郑州商城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さノ?,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作为商王朝的开国之都,郑州商城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启了商文明研究的新纪元。

重要发现不断 完善早商拼图

韩维周先生在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的绳纹陶鬲残片揭开了郑州商代遗址考古的序幕。大规??脊欧⒕蚴加?952年夏天,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二里岗区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发掘,揭示并确认了商代文化遗存的存在。1955年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中心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发掘,随后确认了郑州商城建造年代为商代二里岗时期。随着探索的深入,确立郑州商城为早商王都的证据链日益坚实。

考古发掘研究表明,郑州商城内城垣平面近长方形,四周城垣周长近7公里,城内分布有宫城和宫殿建筑基址、房基、窖穴、生活设施和大型水井、输水管道、蓄水池、供水管道等城市供水设施。外郭城垣位于内城之外,平面大体呈圆形环抱内城,内外城之间分布有商代二里岗期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在郑州商城内外,还发掘了许多商代二里岗期的灰坑、水井、房基、墓葬和祭祀、青铜器窖藏坑等遗迹,出土了数万件商代二里岗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青铜器、玉器、硬纹陶器、原始瓷器、象牙器、金器与卜骨、卜甲、习刻字骨等遗物,为研究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第一次发掘至今,郑州商城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先后发现杜岭张砦南街、向阳食品厂、南顺城街3处大型青铜器窖藏坑。三个窖藏坑出土的大量青铜重器,以雄浑古朴的方鼎为代表,彰显着商王朝的权力威严。2023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书院街墓地,其中M2墓葬是目前发现的早商时期等级最高、组合最完整的贵族墓葬,216件随葬品中的金覆面、黄金绿松石牌形饰与完整的青铜礼器组合,堪称早商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随着近年来,考古探索持续推进,相继发现郑州商城供排水系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塔湾古街商代制骨作坊、创新街小学铸铜遗存、夕阳楼商代祭祀遗存、体育场商代祭祀区、张砦街陶礼器窖藏坑等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商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时空维度与历史价值,让公众对这座古老都城的认知更加全面、立体。

殷人屡迁徙 崛起在郑州

“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郑州商城成为不断迁徙的殷人走向强盛的转折点。

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揭示了殷商晚期文明的伟大,而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则见证了殷商早期文明的形成与走向强盛的过程。70年来持续的考古工作从物质文化层面一层层挖掘出多族群的交融与复合,如何在这里成为“商”:在神权的强力参与下,来自各方的人群在黄河之南、嵩山之北的郑州汇聚融合,分工合筑都邑,“占卜”着新兴的殷商族群的共同未来。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商汤成就了郑州商城”,而是“郑州”历练出了殷商早期文明。

郑州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大陆地貌第二台阶过渡到第三台阶的交界,亦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西南是中岳嵩山,东部是广阔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业生产,为早期文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其作为东西南北交通要冲,堪称四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等多元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加速了文明演进的进程。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早商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天然温床。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承载着早商文明的诸多密码。

郑州商城的都城性质在学界长期存在激烈争议,形成了以“郑亳说”“隞都说”“主辅都制”等为代表的观点,呈现出多种假说并存的学术格局。各学说基于文献考据、考古类型学及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持续的理论构建与学术争鸣,从不同维度解读郑州商城在早商文明中的定位与意义,推动着对早商文明研究的不断深入。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考古重大成果,郑州商城不仅是夏商周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更为夏商周断代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在城址性质、年代界定等关键问题上,学界仍存一些分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的认识越来越趋同: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城,是夏商文明更迭的标志,也是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坐标。

商从何来 族群复合

商王朝在郑州建都以前,“商部族”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先商时期“商部族”在频繁迁徙的过程中通过与各族的贸易、联姻、冲突甚至战争等途径广泛吸收其他部族的文化元素,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文化,这为后来商朝文明出现突变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的来源学界也存在着争议,这也是商文明研究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邹衡先生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提出的河内漳河说和张光直先生在《商文明》中提出的东方商丘说,是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不同点在于北方路线是基于考古类型学研究,由陶器拼出来的先商文化迁移路线,而东方路线则更多源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中商人的先祖记忆。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在“北来说”和“东来说”之间寻求一种调和。段宏振通过对鹿台岗遗址的考辨与思考,指出在漳河型先商文化最东方的开封鹿台岗遗址发现了诸多“东夷”的岳石文化因素,推测殷商族群中的一支人群曾游移生活在“东夷”区域。

如果从广义历史学、社会学视角思考,是否存在殷商文明“多元复合”的可能呢?郑州商城(包括小双桥)发掘与研究为殷商多元复合文化族群研究,也就是商人来源的复合路线提供了新资料与新思路。郑州商城南关外遗存和小双桥遗址,两个商文化遗存从不同时空维度揭示了商族群来源与构成的多元与复合。

南关外遗存发掘年代早,且文化内涵庞杂,从发掘之始就受到学界关注,且认识极其不统一。就南关外遗存的年代与性质问题陈国梁曾在论文中统计有42种观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南关外遗存文化构成的复杂性。该遗存内部文化因素多元复杂正揭示殷商族群来源的多元复杂。2022年郑州商城塔湾项目、2023年书院街北区项目考古发掘的多个单位存在洛达庙类型陶器和二里岗下层陶器共存的情况,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早商文化的复合化特征。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敝V萆坛侵疃嗫脊欧⒕蛑屑漓胍糯媸恐谟牍婺V?,从实物层面揭示商人对神的崇拜。张砦南街祭祀坑、河南省体育场祭祀遗存、亳都古巷、书院街贵族墓地、书院街北片区、夕阳楼祭祀、凤凰台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展现了商代祭祀活动的逐渐制度化。这个在郑州地区新兴的复合族群正是在对神灵虔诚与崇拜中,在“神权”的强力参与下多元融合成为一个崭新的共同体——“商人”。小双桥遗址的考古发现从实物层面指示这种对神权的崇拜与祭祀文化体系或许来源于“东夷”的岳石文化,所谓“礼出东方”。

我们提出殷商文化多元复合就是基于郑州商城等重要遗址的系统性考古发掘与综合分析,主张商族群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郑州商城作为早商都城,其出土文物展现出广泛的跨区域文化交流特征。海贝、玉器等遗物的矿物学检测显示,其原料分别来自南海及晋南地区,这与《尚书?禹贡》记载的“岛夷皮服,厥篚织贝”等早期贸易网络相印证,表明商代早期已存在远距离的物资交换与文化传播。墓葬研究则从科技考古学角度揭示出显著的族群融合现象。方辉团队对郑州商城墓葬人骨的病理学分析发现,中原商人群体呈现高比例髌骨病变(与“跽坐”习俗相关),而东方夷人群体出现趾骨变形特征(与“蹲踞”习俗相关),两类骨骼病变在同一墓地的共存,证实了不同族群在都城内的长期混居,为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近年来小双桥遗址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多元复合说”的内涵。宋国定、李素婷等通过对小双桥出土的29件陶器样品进行显微结构和化学元素构成分析,并与山东地区岳石文化3个遗址的19件陶器样品进行对比后发现,小双桥出土的岳石文化风格陶器与商文化陶器在制作工艺上均采用当地黏土为原料,表明至少部分岳石文化风格陶器并非产自外地,而是由当地受岳石文化影响的人群所制。能量散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也显示,应为熟悉岳石文化制陶技术者在郑州地区的制作成果。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小双桥遗址存在深受岳石文化因素影响的人群,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在当地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文献方面,也有一些关于殷人族群内部多元化的记述?!傲街刂ぞ荨狈ㄓ≈ち松倘四诓康亩嘣何髦艹跄?,周室在分封子弟的同时,除了以宋地封于微子启,把一部分殷遗民交给他进行统治,以保持殷人宗祀外,还把另外一些殷人分封给各诸侯国,“殷民七族”“殷民六族”从侧面说明商人构成的多元性。

商汤灭夏后的统治策略,对文化整合起到了加速推动作用?!按嫦纳琊ⅰ闭咄üA粝囊琶褡诿砑漓胩逑?,巧妙实现了政治合法性的延续;将夏遗民、东夷方国等纳入商王朝政治体系,为文化交融提供了基础。这种多元治理模式下,殷商文明融合了中原礼制、东夷文化及北方草原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面貌,从“礼出东方”到“定鼎中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郑州商城完成奠基。

复合工业 格局分明

郑州商城的族群融合与文化互动在手工业遗存中也得到印证。

考古资料显示,郑州商城集中了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商代早中期手工业生产部门,在内外城之间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分布区,生产门类众多、产品种类齐全,其原料来源、制作技术、生产方式、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及组织流通模式等构成了复杂的产业系统。近期首次在郑州商城内城发现了早商时期的冶铜手工业,为郑州商城早商时期手工业作坊的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早商文明所呈现的高度复杂的复合工业体系特征,不仅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在郑州商城的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中得到具象化体现。

郑州商城遗址中清晰的功能分区为探究复合工业体系提供了关键物质证据??脊欧⒕虮砻?,城内空间依据功能属性划分为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区及墓葬区,各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手工业区作为复合工业体系的核心载体,进一步细分出铸铜、制陶、制骨等专业化生产作坊,展现出高度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南关外铸铜遗址反映出铸铜业已具备完备的技术规范与组织管理体系。制陶作坊则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特征,不仅生产具有典型商文化风格的绳纹鬲、甗,还吸收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制陶工艺,创造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独特器型。这种专业化分工与技术融合,印证了早商时期复合工业体系的成熟度。

郑州商城东南区域新发现的大型水系,为理解其复合工业体系提供了全新视角。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系统发掘,该区域现存3处商代早期沟渠,通过层位关系、出土遗物及空间布局分析,确认这是一套具有互通关联的复杂水系网络。在部分沟渠中发现的人工明沟与石砌挡水设施,表明早商时期已具备成熟的水利工程设计能力;而沟渠两侧密集分布的夯土建筑基址、铸铜与制骨作坊遗迹,揭示出水系不仅承担生产生活用水功能,还在城市空间区划与产业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该水系与北部池苑的连通设计,体现了早商时期对城市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综合考量,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工业体系的配套设施。

早商复合工业体系的形成,本质上是多元文化交融与资源整合的产物。创新街小学北校区制骨与铸铜业并存,书院街北片区出土的金器、镶嵌角质与绿松石片装饰的复合工艺青铜器、仿铜陶礼器、原始瓷等器物,融合中原与南方工艺;宫城范围内的铸铜遗迹及高端器物,结合石砌挡水墙与水网规划,展现不同族群的技术协作与创新。

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成就了郑州商城早商文明的辉煌,但是高度城市化引起的资源紧缺也加剧了族群之间的矛盾。重重矛盾叠加造成了郑州商城的不断衰落,商人再次走上了“迁都”之路。

随着70年来考古发掘研究的持续进行,对郑州商城及早商文化的认识亦逐渐清晰。在郑州城市历史格局的演变中,郑州商城遗址一直处于城市中心区,城垣历代持续利用,城址不移,文脉不断。3600年前的商代王都,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发展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历史与现代共荣共生、交相辉映。

(执笔:杨文胜 张体义)

ad67672d-38f8-49e9-9632-633f9e2264a3.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1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