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抗战史诗中,空中战场的殊死搏杀,写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壮烈篇章。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组成,中国空军与国际援华航空力量共同筑起保卫人类和平的空中长城。在南京,“碧血长空铸英魂——抗日航空史实(陈列)展”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独特的展陈叙事,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超越国界的英勇传奇。
一体两翼,全景式展现空军抗战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用好用活抗战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凸显航空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启动基本陈列改造提升。2024年配套启动“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计划,在国内外广泛征集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并专访20余位抗战老兵和英烈后代,整理口述历史记录,成为展览的坚实基础。
整个展览设置导览篇、常设篇、苏联援华历史专篇、美国援华历史专篇4个篇章。其中以常设篇为总领,统筹结合后两个篇章,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导览篇以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思想,对中国、苏联、美国航空抗战作总括介绍。常设篇以“长空出击 捍卫和平”为标题,分为“奋起御侮 揭开抗日战争空战序幕”“浴血长空 开辟抗日战争空中战场”“并肩作战 打破空中战场被动局面”“同盟抗敌 实现空中战场全面反攻”“抗战胜利 航空英烈永垂不朽”五个部分,再现中国空军从独立作战到得到国际援助矢志不渝、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
鉴于以往对于抗日空战这段历史展示得不系统、不全面的缺憾,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秉持把好政治关、导向关、史实关、文字关的理念,致力于将其更准确、更丰富、更生动地呈现给世人。以“英雄并肩 共铸不朽”“同盟作战 记忆永恒”两个篇章,分别展现苏联志愿航空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的感人历史和还原美国“飞虎队”等援华力量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表达正确的二战史观的同时,使历史脉络更为清晰。
聚焦英烈,细微处透显人性温度
展览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明线讲述装备、战例、人物、空战历程等史实,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彰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另一条暗线勾勒航空英烈们的精神成长轨迹,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共产党对航空事业的领导及八路军、新四军对日本军国主义航空势力的牵制与打击,并详实反映华人华侨毁家纾难、支援祖国航空抗战的壮举。参观者既能看到中日双方使用战机的对比数据,也能读到飞行员家书中对生死的思考。这种设计让冰冷的战争史实拥有了人性的温度。
展览在15个沉浸式创意场景中聚焦英烈,融入英烈故事,展示英烈精神?!叭河⒖沟小背【罢故居⒘颐浅た丈钡械挠⑿燮?,一侧是祖籍江宁(今南京)的沈崇诲驾机勇撞敌舰的激烈场面,另一侧是东北飞鹰阎海文“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悲壮情景。“人道远征”场景中,8只白鸽从头顶“飞”过,一片片从天而降的白色“纸弹”上印有“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 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的铮铮誓言,象征着当年8位冒着无法返航的生命危险出征日本本土的空军勇士进行长途远征,以传单警世、呼唤和平的英雄壮举。
特色展品,历史见证的叙事逻辑
展览以5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及中、英、俄多语种解说文字为媒介,阐释中国空军抗战的壮烈史诗,突出展示了近年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文物史料征集的最新成果,以真情实感的小故事打动人。不做简单的文物罗列,而是构建一个让当代人能够与抗战先烈精神对话的空间。
走进A展厅,既可以看到原陈列中保留的著名抗日航空英烈陈怀民等相关文物,也可以看到近年来新征集的英烈遗物。丁寿康的家书是2023年抗馆征集到的国内较为完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家书之一,47封英烈亲笔手书和3封战友来信再现了他短暂而不朽的一生。1940年7月16日上午,丁寿康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正在给远在泰国的叔父丁季平写信。刺耳的空袭警报划破长空,他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归队驾机升空迎敌。战斗结束后,战友们陆续返航,唯独不见他归来。丁寿康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笔墨未干即上战场”成为他人生最后的写照。
另一位飞行员张锡祜在给父亲张伯苓的最后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当年,绝大多数飞行员家境优渥,他们本可避战却毅然选择向死而生,良好的家风传承对其影响至深。这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当代青少年更具有教育意义。
来到苏联展区,一份微微泛黄的档案不经意间映入观众的眼帘。印有苏联国防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奖励处、伊尔比特方志博物馆标识的几页俄文档案,正是在南京空战中首战牺牲的苏联援华战士涅日丹诺夫的参战经历与生平记录。他为正义而血战中国蓝天,牺牲时年仅24岁,被授予红旗勋章。
进入美国援华展区,一件留有战火焦痕的飞行皮夹克静静地展示在展柜中。它的颜色早已逐渐褪去,但左下角衣襟布条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辨。“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这是美国援华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上尉飞行员托马斯·安吉尔的战衣。1943年,他在中国援华抗战时,曾两次在空战中被敌军击落,但幸运的是,两次都得到中国军民的救助。小小的一方布条,展现了中美两国人民血与火铸就的友谊。
配套教育,分众式的记忆传播
从建馆之初,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就深知肩负的使命,不仅要守护好这段历史记忆,更要让它活起来、传下去。依托“碧血长空铸英魂——抗日航空史实(陈列)展”,“红色飞鹰”主题教育宣讲团为不同观众推出了“分众化”教育模式:对中小学生,侧重讲述飞行员少年求学的成长故事;对大学生,侧重将珍贵史料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对部队官兵,重点讲述抗战英烈们的斗争精神;对海外观众,则重点展现国际援华航空队的跨国情谊。
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纪念馆打造了“云课堂”沉浸式体验,以直播方式带领观众“云瞻仰”,用线上线下双模式实现双向奔赴。自2024年清明起,纪念馆分批向社会正式公布了中国、美国、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并持续开展仔细勘误和补刻工作,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截至目前,共完成110位中外航空英烈信息的勘误,增补英烈17位,使抗日航空纪念碑英烈碑上的名字达到4313位。
为传承英烈故事与弘扬抗战精神,纪念馆开展创新实践,借助“微课堂”、情景教学等模式,打造涵盖抗战史、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课程,显著提升教育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并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和平文化传播的桥梁,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抗战精神教育基地”“国际有知名度的和平文化传播窗口”,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在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入口处的“英烈墙”前,许多观众驻足良久。墙上是来自中国、苏联、美国等国航空力量的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这些英勇无畏的年轻人在韶华之年捐躯人类正义事业,让不少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深深震撼。
展厅留言簿上,记录着社会各界的观展心声。许多孩子这样留言:“长大要当飞行员!”一位名叫奥斯汀的外国学生留言:“与邪恶战斗的英雄,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
长空铸英魂,精神启未来。对于英烈的纪念,不仅在于缅怀,更在于代代传承。“碧血长空铸英魂——抗日航空史实(陈列)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记忆空间。在这里,文物不只是沉默的展品,更是引发思考的媒介;历史不只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照进现实的精神传递。它向世人昭示:和平来之不易,英烈精神永不磨灭。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