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展览的使命和作用已从早期“介绍外国艺术”逐步升级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然而,由于历史语境、审美习惯与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外来艺术的核心精神往往难以被本土受众真正理解。以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为例,巡回画派的艺术特点和其所承载的独特人文记忆,与中国观众的认知经验存在距离,易形成“看得懂审美但看不懂文化”的浅层体验。而在中俄建交75周年的背景下,四川博物院举办的“艺术与生命:瓦列里?列德涅夫作品展”(以下简称“列德涅夫作品展”),需凸显“巴蜀视角”,让本地观众感知俄罗斯艺术与四川的关联,而非将其视为一场“遥远的外国画展”。这就促使策展逻辑从以“展品”为中心转向以“受众认知”为中心。但随之而来的核心问题是:国际展览如何超越“外来展品+本土标签”的表层结合,通过系统性策展策略,实现“可感知、可共鸣、可参与”的在地化转换,最终达成跨文明的深层对话。
当前关于展览在地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践经验总结,或从大众传播视角探讨信息传递机制,或基于博物馆学角度分析空间体验,而对文化动力学的整体性揭示仍显不足。现有研究成果尚未有效整合跨学科理论资源,也未能系统解构“文化解码——再编码——共鸣生成”这一完整逻辑链,从而难以深入阐释在地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双向文化价值共创。本文将以列德涅夫作品展为主要案例,结合其他国际展览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构建一个“文化解码——再编码——共鸣生成”的动态模型,并通过“叙事重构——空间编码——互动传播”等具体路径的拆解,揭示跨文化展览在地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运作机制。
理论基础与在地化核心内涵
核心理论阐释。全球在地化理论由美国学者罗纳德·罗伯森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其核心主张是超越“全球化单一化”与“地方主义排他性”,强调“全球与地方相互塑造、生成新意义”。在国际交流展览中,展品并非仅是“被动展示的客体”,而是与在地文化“主动对话的主体”。如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写实传统,与巴蜀文化的生活美学结合,生成“对生命共同尊重”的新意义,这是在地化的深层逻辑。
文化翻译理论则侧重强调策展人作为“文化译者”的作用。策展人需在忠于外来艺术核心精神的前提下,用本土文化语言对其进行再编码,这不仅是展品说明的本土化,更是精神价值的提炼。如列德涅夫作品中对自然的洞察和描绘,需通过四川观众熟悉的青城山、川西高原等意象转译,才能实现有效传达与情感共鸣,避免陷入符号堆砌的审美惯性中。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模型的受众接受理论,揭示展览传播的复杂性,展览意义并非由策展人单向决定,而是观众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进行协商式解读的结果。在“列德涅夫作品展”中,部分观众对灯光设计提出建议(对抗解读)、或对作品意义进行个人化阐释(协商式解读),均表明观众是展览意义的积极共建者。因此,在地化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识别解读差异并持续优化策展策略。
展览在地化的内涵。国际展览在地化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转化。它需满足两重要求:一是要恪守本真性底线,保持外来艺术的核心特质(如俄罗斯绘画的写实肌理、人文精神)。二是应力图实现共鸣性目标,即激活本土观众的认知经验(如巴蜀的自然景观、生活情感),使外来艺术成为观察本土文化的镜子,同时使展览成为理解外来艺术的钥匙。其终极目标是双向对话而非单向输出,既让俄罗斯艺术通过新视角获得跨文明认知,也让观众通过外来艺术重新发现本土文化的价值。
在地化实践路径:“列德涅夫作品展”的三维策略验证
列德涅夫作品展有效验证了“文化解码——再编码——共鸣生成”这一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其核心策略聚焦“叙事、空间、互动”,形成完整的在地化路径。
叙事框架重构:从“原境叙事”到“在地对话”。叙事重构是在地化的关键环节。本次展览摒弃了依时间排序和按题材分类的传统逻辑,通过“精选——对照——转译”,实现俄罗斯艺术与巴蜀文化的对话。
在“精选”环节,策展团队从列德涅夫1970至2023年间的创作中精选170幅作品(70幅水彩、100幅油画),并特别设置“蜀地印象”单元。列德涅夫曾二十余次到访中国,创作了大量以四川风土为题材的作品,如《青城后山的雾》《四川阿坝的婚礼》等。展品已有的在地化倾向,使得叙事建构具备内在合理性,避免本土元素植入的生硬感。
在“对照”环节,通过构建“俄罗斯艺术家眼中的巴蜀”与“巴蜀观众眼中的故乡”的双重视觉场域,强化文化间的互文与映照。例如在《青城后山的雾》这幅作品旁设置青城山实景视频投影,将俄罗斯绘画中的光影分层法与观众所熟悉的自然景观进行比对。这种设置既展示了俄罗斯写实技法的精妙,也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感知绘画艺术的魅力;《有牦牛的山间风景》作品也同样采用了这一对照性展示方式。通过川西高原真实的影像和油画作品中青灰山峦、深绿冷杉与散落牦牛的互相映照,进一步强化视觉与文化的双重共鸣。
在“转译”环节,致力于挖掘并凸显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以此推动观众解读从浅层的“文化猎奇”到深度的情感共鸣。展览以《四川阿坝的婚礼》作为压轴作品,通过灯光、布局、展线设计等综合性的展示手段有意识地强化作品中蕴含的共通情感。如通过灯光设计突出作品中的人物神情与生活器物、在展厅轴线尽头设置独立沉浸区域等,强化了这幅作品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细节,建立艺术作品与观众现实生活之间的链接,从而实现文化转译的理论意图。
空间与媒介再编码:从“标准展厅”到“混合场域”。展览空间不仅是展品“容器”,更是文化再编码的载体,通过材质、色彩、光影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可感、可触、可互动的场域,支撑文本叙事落地。
在色彩与光影设计上,展览以四川的自然与文化特质为视觉线索,整体色调以暖白、原木、青灰为主,避免与油画的厚重感冲突,既呼应巴蜀温润包容的地域气质,也有效衬托油画本体的色彩张力。光影设计摒弃均匀照明的模式,采用叙事性光效:“蜀地印象”单元运用漫射光源模拟川西云雾的朦胧意境;“诗意空间”单元以暖黄色渐变模拟俄罗斯晨光;“心灵写照”单元则用单点聚光突出人物肖像细节。灯光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成为叙事本身的延伸,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的情绪节奏,达成光影叙事的美学与传播效果。
通过“再媒介化”与“跨媒介融合”,展览进一步打破传统展陈边界?!霸倜浇榛笔导?,复原了列德涅夫的画室,将二维静物转化为三维空间,让观众“走进作品场景”,削弱与作品的距离感?!翱缑浇槿诤稀痹蚪岷鲜悠低队埃ㄒ帐跫掖醋骰ㄐ酰?、对比展板(作品与实景对比)、故事化导览(语音讲解巴蜀题材创作背景),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多重解码路径。这种以观众认知习惯为中心的设计,与博物馆传播中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相契合,显著增强了展览的沉浸感与传播包容性。
互动传播分层适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模型的受众接受理论,展览设计了分众化的互动机制,推动观众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共同生产者,从而实现博物馆展览的教育和传播功能。
在导览设置上,针对不同受众需求采取差异化设计:面向儿童群体采用情境故事导览(如“列德涅夫爷爷画牦牛的故事”),以拟人化和情节性增强展览趣味;面向普通观众,邀请艺术史专家讲解俄罗斯绘画艺术与巴蜀生活美学的关联;针对专业观众及艺术爱好者,提供技法细节手册与创作背景导览手册,避免“一刀切”的传播盲区。
互动区则成为“意义共创载体”,设置了蜀绣与油画拼贴区与留言本两类互动场景。在蜀绣拼贴区,观众可在蜀绣底料上添加俄罗斯元素,实现巴蜀传统工艺与俄罗斯艺术的即兴融合。优秀作品在展厅展示,让观众真正成为展览的参与者。故事留言本收集了上千条“我与俄罗斯/四川的故事”,既直观反映了在地化策展的情感成效,也为未来策展提供了宝贵的受众认知数据,建立起可持续的反馈与优化机制。
案例比较与在地化实践挑战
在地化模式的多维对比。列德涅夫作品展通过叙事重构、空间编码与互动传播三维策略,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国际展览在地化实践的流程。但国际展览的在地化实践并非单一范式,不同文化主题、不同合作目标的展览,其在地化逻辑与策略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更系统地梳理在地化策展的多元路径,清晰界定不同模式的核心特征与适配场景,需将列德涅夫作品展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展览案例进行横向对比。本文选取侧重历史文明深度阐释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和聚焦机构长期合作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包里包外”展览作为研究对象,从策展目标、核心策略、实践成效等维度进行剖析,进而区分三种在地化主导模式:“事件型”“学术型”与“战略型”。
如下表所示,三种模式在目标导向、策略选择与理论依托上各具特点:
三种模式各具适配场景:“事件型”以短期文化事件为核心,侧重情感共鸣,适合时效性强的活动;“学术型”以历史阐释为核心,侧重知识传递,适用于古代文明、历史考古类主题展览;“战略型”则以长期机构合作与品牌共建为核心,侧重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影响,适用于馆际战略合作项目。
在地化实践的核心挑战。当前,国际展览在地化实践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符号堆砌陷阱。部分展览简单地套用大众熟知的本土标签(如熊猫、川剧脸谱等),未能深入挖掘可引发跨文化共鸣的普世价值和情感体验,导致文化转译停留于表面,这不符合在地化理论的动态共生。二是商业化与学术性平衡难题,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包里包外”展览需在商业合作框架中保持学术严谨性,避免因过度迎合市场而削弱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三是可持续性不足,以列德涅夫作品展为代表的“事件型”展览虽短期效果显著,但缺乏长期交流机制,展览结束后四川题材作品未形成长期研究和展示计划,观众反馈未转化为后续合作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如何从“单次项目”向“长期效益”转型,是提升在地化实践深度的重要课题。
在地化的价值共生与未来展望
价值共生的核心内涵。成功的在地化实践能够实现“外来艺术——本土文化——跨文明对话”三重价值的共赢。以列德涅夫作品展为例,对俄罗斯艺术而言,通过不同文化视角的解读,其作品中被赋予自然敬畏与生命礼赞的人文精神获得新的阐释空间,从而实现在中国语境下的意义再生;对本土观众而言,外来艺术成为反观自身文化的媒介。观众可借由他者视角重新认识四川地区的自然与人文价值。就跨文化传播而言,展览验证了双向激活的可能。外来文化经由在地转译得以广泛传播,本土文化通过不同视角的展现获得新的生命力,从而为构建平等、互鉴的文明对话提供了实践范式。
未来策展的发展路径?;谡估腊咐治鲇肜砺勰P停泄┪锕菰诠收估涝诘鼗导锌纱右韵氯矫娼猩罨阂皇峭贫嘌Э迫诤?,策展过程中引入社会学、数据分析与传播学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解码”与“效果评估”,提升策展策略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模式,如通过AR、VR技术、云展览和社群互动等方式拓展展览的时空边界与受众参与维度。三是倡导跨文化共创,邀请国外艺术家、研究人员参与在地调研和策划,联合社区居民、高校学者等共同参与阐释与教育活动,使在地化策展真正成为一个持续演进、多方共建的文化实践机制。
结语
“艺术与生命:瓦列里?列德涅夫作品展”的在地化实践,体现了“文化解码——再编码——共鸣生成”这一模型的有效性。在地化的本质是文化翻译,用本土文化“语言”转译外来艺术的“原文”,既保留原文的本真性,又凸显译本的本土性。而在地化的核心路径是“叙事重构——空间编码——互动传播”的三维协同,以实现展览可感知、可共鸣、可参与的效果。在地化的目标是推动文明互鉴中“价值共生”,使国际展览成为双向交流的平台,而非单向的文化展示。本文基于特定地域与文化案例展开研究,未来可进一步将本模型置于更多元的文化地理语境中加以检验与修正,以提升其对不同语境下策展实践的指导作用。
(执笔:周诗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