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南??构ぷ魇?,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距离三亚市东南方向大约150千米处的海底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遗址。2023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这一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将上述两处沉船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并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装备,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提取了928件(套)出水文物。2024年国庆节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推出“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以下简称“深蓝宝藏”展),满足公众对深??脊藕统鏊奈锏钠诖?。2024年9月2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共同关注》《第一时间》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该展,推出双语纪录片《深海遇见丝路》,全国各大媒体平台争相收录和转播,社会反响强烈,关注度高。
考古文物是博物馆展陈的重要基础,博物馆则是考古成果走向公众最重要的平台。不同于以往考古项目转化为博物馆陈列展览时间长、转化效率低、展陈手段不佳等问题,此次“深蓝宝藏”展在第三阶段考古发掘完成后不到半年时间便开展,转化效果显著,其关键在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科院深??蒲в牍こ萄芯克⒅泄êD希┠虾2┪锕萑浇⒘讼喽酝晟频男?,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的动态模式,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高,共同打造了一场深海出水文物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中国科技实力和考古事业迈向深蓝的盛大宣言。
深??脊湃陶故?/strong>
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学向水域的延伸,而位于水下千米级非常规环境下的深??脊?,不仅需要面对复杂的海洋地质、水文、气候环境,更需要多领域、跨学科协作,兼具挑战性、危险性与神秘感?!吧罾侗Σ亍闭估赖男鹗孪卟唤鼋稣故境鏊奈铮且运姆种黄暾氏忠桓鱿执卮罂脊畔钅康娜?,我国在深海领域技术实力的进步,为考古学家开拓了“最后一片疆域”。
“深蓝宝藏”展览的第一部分“探渊寻踪”从南海西北陆坡地质环境、考古调查方案制定,到以“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作为工作母船,通过多波束、高分辨率声呐系统和水下声学定位系统进行探测,再到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探摸、操纵柔性机械手,实现灵活、安全提取文物……,系统性地展示了深??脊诺脑俗鞴獭?/p>
展厅配备VR设备与沉浸式体验装置,跟随“深海勇士”号一起下潜,通过三维动画、数据可视化等方式,操纵机械手从海底提取文物,激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考古学与海洋科学的兴趣,使得“深蓝宝藏”展不仅是一个文物展,更是一个“科技成就展”和“考古方法展”。
出水文物的全方位阐释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发现的极端重要性和文物价值的空前性在展览第二部分“水府琳琅”得到全方位阐释。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出水文物928件(套),展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408件(套)重点展示,按照器物类型学研究方法,对器型、纹饰、工艺、窑口,甚至胎质、釉色及釉面等进行分类整理和展出,确定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存的性质,聚焦明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出水瓷器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涵盖青花瓷器,青釉、白釉等单色釉瓷器,红绿彩、素三彩等低温釉瓷器,以及珐华器稀有名贵品种,窑口以景德镇窑为主,部分龙泉窑产品,器型几乎涵盖了明代中期所有类型。其中,青花瓷器数量最多,以器物主体纹饰和器型类别分组展示。红绿彩瓷器色彩丰富鲜艳,其中,“丙寅年造”款红绿彩婴戏纹碗,为一号沉船的年代确认提供了佐证,为彰显其重要性,展览特别设计了极具通透感的磨砂亚克力圆柱形积木托台,安装反光镜,让底部的款识一目了然。
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彩瓷器是此次展览最受瞩目的明星展品。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珐华器在元代山西珐华器基础上有所创新,胎釉精细,色彩明艳,堆塑、镂空、贴花、贴金等装饰手法多样,立体效果明显,纹饰题材丰富,推测属于海外高端订制瓷。在出水珐华器的基础上,展览还借展了山西博物院、湖南博物院以及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出土和传世展品进行对比展示,使得珐华器的时代特征愈加鲜明,外销的性质愈发彰显。
这种对比展示的方法也应用在青花瓷年代确认和贸易网络区域上。一号沉船遗址出水大量景德镇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器,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明墓和江西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出土文物高度近似,这些发现表明,至迟在明代,景德镇窑业生产的市场辐射范围已经覆盖自东北至南海的广袤区域,为探讨明代贸易网络、区域交流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南海出水文物以浅蓝色托台、出土文物以灰色积木托台加以区别,通过对比研究,推测一号沉船年代在明正德时期(1506—1521),说服力强。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以排列紧密、码放整齐的大量乌木为主要载货,经过三个阶段的考古调查,成功提取了38件文物,种类涵盖乌木、陶瓷器、蝾螺壳和鹿角等,推测二号沉船时代为明弘治时期(1488—1505)。
明代,乌木作为朝贡贸易的重要物品,由占城、暹罗、真腊、爪哇等地向明廷进贡。明朝后期,乌木家具及其他器具受到达官显贵的追捧,从床榻、橱柜、茶几等家具,到印章、扇骨、镇纸、筷箸、工艺雕刻等小件器物,乌木制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同时也刺激了海外走私贸易的发展。展览借展了故宫博物院的乌木卷书式扶手椅等9件文物、充分说明乌木在上流社会中使用的广泛性。展览展示了安东尼奥·德·佩雷达创作于1652年的《乌木盒子静物画》,以马德里贵族下午茶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伊斯兰地区所产陶器、东方景德镇所产瓷器和产自热带地区的乌木等物品,这些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物品汇聚于此,成为17世纪全球贸易的生动缩影。
通过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的全面阐释,表明沉没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两艘沉船货物的巨大差异性,再现了大航海时代双向贸易的完整链条,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基于文物?;さ目攀笛槭?/strong>
在“深蓝宝藏”展的第三部分“巧缮焕新”,两座巨大的玻璃脱盐池被直接搬进展厅,脱盐池中是刚出水不久的文物,观众可以亲眼看到这些深海出水文物清洗、脱盐、加固和修复过程。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文物,材质、器型多样,由于长期受到海水侵蚀和海洋生物附着,深海高浓度盐分使得陶瓷空隙里满是氯离子,出水后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会反复结晶和溶解,因此刚出水的海洋文物,如果不经过恰当处理,很快就会“生病”,甚至酥解,给文物?;すぷ鞔戳思蟮奶粽?。为了尽可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深海文化遗产,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和实验室两个阶段,需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出水文物在提取过程中,就已经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设备,实现了对深海文物材质的快速检测与初步?;?。其中,408件出水文物在2024年展览开幕亮相时,已采用真空包装、充氮?;さ燃际踅谐醪叫薷?,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深??脊诺男视刖?,也为后续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深蓝宝藏”展中,出水文物?;ず托薷床皇鞘笛槭抑械摹耙喂こ獭?,而是工匠精神在文物?;ぶ械木食氏?,既展示文物之美,更要展示文物保护的科技之美,“巧缮焕新”为水下文物?;ご蚩瞬┪锕菡故镜拇翱?。
“深蓝宝藏”展的实践,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简单陈列,更是一次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文化实践,它成功地将深??萍?、水下考古、文物?;ぁ⒗沸鹗掠牍诮逃裘芙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有学术深度又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化盛宴。展览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冷门”考古成果转化为博物馆的“热门”文化产品,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提升文物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第四阶段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正在继续,展览采取动态更新的形式,根据深??脊判鲁晒脱芯砍晒?,不定期更新内容与上展文物,使展览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让观众有“常来常新”之感。同时,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更多的水下考古发现将在新的博物馆中得到充分展示,担当起转化、展示、传播重要考古成果的时代重任。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