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ご小弊ㄒ瞪沉诠使蟾咝罹傩?。沙龙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由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协办。
围绕科技如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径,9位海内外学者从多个维度作精彩讲述,分享实践案例与跨领域研讨对话,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科技动能,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凝聚力量。
从“抢救修复”到“防患未然”,
构建遗产“防护屏障”
“推动文化遗产?;ご印谰刃孕薷础颉し佬员;ぁ汀保怯牖嶙掖锍傻暮诵墓彩?,也构成了沙龙上半场讨论的焦点。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国际视野、工程技术、理论建构、监测实践等角度,深入剖析文化遗产应对自然侵蚀、人为干扰与气候变化等长期风险的解决方案,为预防性?;だ砟盥涞靥峁┓岣坏氖导肪队肜砺壑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文化遗产?;す恃芯恐行闹魅吻嗄拘欧蛞浴爸泄ㄖ挪只?0年”开场,梳理了我国建筑遗产的数字化历程,提出“价值研究—?;な导小比锥翁逑祷蚣?。对比国际,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的重心从应对?;摹凹锹肌保⒄沟街鞫し赖摹氨;ぁ?,最终走向动态交互的“传承”,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并构建了一个体系完整且发展均衡的模式,为破解全球“数据孤岛”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
世界建筑文物?;せ鸹岫窍钅孔芗嗾院觎凇肮刈ⅰ⑿卸胩粽剑菏澜缃ㄖ奈锪甑氖鼗ぶ贰敝魈夥窒碇?,结合基金会在全球700余处遗产的?;ぞ楹徒?0年实践,详解了“社区参与+国际协作+技术创新”的协同?;つJ健K约砥艺飧缈?、智利复活节岛、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岩石教堂、伦敦塔等?;ぐ咐康鞅;の幕挪荒苤灰揽壳谰刃卸?,更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让珍贵的古迹能够得到可持续的?;ず秃侠砝谩4送?,文化遗产的守护,靠的不是一时关注,而是持续投入、切实行动,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从工程力学视角,聚焦“文物建筑结构稳定预防性?;ぁ笔侵泄娇展婊杓蒲芯孔茉河邢薰咀芙峁故?、结构首席专家葛家琪讲述的重点?!拔奈锝ㄖ峁刮榷媪倬擦κ扔氲卣鸲κ攘嚼喾缦眨执ㄖ砺勰岩越馐臀奈锝ㄖ问降乃鹕嘶?。”葛家琪说,团队研发基于此提出适用于古建筑连接界面依靠摩擦力和挤压力传力机理的离散体力学分析模型,以古塔为研究对象,通过反演试验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科学解释了古塔病害成因,并制定出适配文物特性的结构稳定性指标,纠正了现行文物建筑规范套用现代建筑指标导致的“过度加固”问题,为文物建筑稳定风险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传统加固措施干预大、有效性不明确的问题,葛家琪提出预应力“捆绑”加固技术,仅用较小的预应力措施便使上千吨重的数十米高砖塔防震性能获得较大提升,实现“最小干预下的最大?;ばб妗薄?/p>
北京工业大学历史建筑?;すこ碳际跹芯恐行闹魅未骷笤虼印昂挝肌庇搿叭绾畏馈彼厥咏抢迩逶し佬员;ず诵穆呒U攵阅竟构沤ㄖ阈?、变形、开裂等主要病害,他系统介绍了三维测量形变无损检测、阻抗仪与应力波仪微损检测等技术手段,指出当前最大难点在于“阈值设定”——由于古代建筑结构体系多样及千百年来遗存现状的力学性能差异较大,难以设定统一临界数值。结合《中国文物古迹?;ぷ荚颉罚骷蠼ㄒ榻し佬员;さ募际醴冻牒湍谌萆瓒ㄎ觳庥爰嗖饧际蹩墒视糜诨肪秤氡咎?,而预防性保护措施仅限于木构古建筑的环境,本体的预防性?;ご胧┰蚪鱿抻凇蹲荚颉分腥粘1Q头阑ぜ庸碳际醮胧┑哪谌荨?/p>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娜分享18年以来的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实践成果。自2007年起,该团队构建了覆盖建筑本体变形、振动、材料劣化、环境作用、荷载等数十项指标的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多源传感、物联网与云平台融合,系统性开展监测活动。这套系统如同为古建筑配备“保健医生”,其研发的结构监测数据融合技术,不仅实现了布达拉宫病害的动态追踪,相关成果已成为技术赋能遗产预防性保护的重要依据。
“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推动预防性?;ぜ际醣曜蓟?、监测体系常态化,让‘防患于未然’成为文化遗产?;さ闹髁髂J??!庇牖嶙冶硎?。
技术融合创新,
打造遗产“智慧防线”
如果说“预防”是目标,那么数字化技术便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利器。聚焦“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议题,来自遥感、人居环境、数字技术、实景三维等领域的四位专家学者,通过案例解析与技术展示,呈现了数字化监测从“现象观测”到“价值认知”的全链条应用,凸显了跨学科协作在遗产?;ぶ械暮诵淖饔谩?/p>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陈富龙,以丝路遗址点兴教寺为案例,展示了“天—空—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团队通过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兴教寺黄土台塬地标位移形变及玄奘塔倾斜的精准监测。该技术构建了“灾害风险预判—应急响应—灾后评估”全流程体系,让“太空眼”成为遗产防灾的“千里眼”。
创新性提出“流域人居系统”框架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汪芳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提供新思路。她指出,人水关系是人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智慧不断积累,促进人水共生与城水协同。她和团队以“黄—运—长”流域共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尺度、精细化的城镇水文路径构建与动态模拟技术方法,以及多情景、全过程的城市涝水动态调度和空间协同技术方法,形成“地方—适应”水城适配理论,揭示了“城水关系”演化规律,为现代城镇治水、遗产?;び肟沙中⒄固峁├砺壑С牛迪执场袄硭恰敝腔塾胂执际醯娜诤?。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谈到“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的公众分享”实践成果。他从“?;け栈贰钡健肮诓斡搿薄⑽幕挪摹昂诵募壑怠保捍印爸淙弧钡健爸渌匀弧?、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决定“知情权”三个方面进行讲述,通过介绍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项目(遗产监测3.0)与故宫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虚拟修复交互体验两个案例,传递了中国“保护文化整体性”的遗产观。
实景三维如何赋能文化遗产?;だ茫课普庖灰樘?,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展示了文化遗产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互智互通。她指出,实景三维技术正解决文化遗产建?!傲⑻寤蛔恪⒄媸祷啡?、实体化有限”的痛点,需要将文化遗产变成可定标、量化、计算、管理、利用的时空数据空间,用时空数据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靠时空知识服务,支撑文化遗产?;び牖罨谩F渫哦右劳形幕挪<际?,已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虚拟修复、云冈石窟十八窟语义建模、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项目中落地。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为全球遗产?;ぬ峁笆笨杖现?智能计算”的中国方案。
相关专家认为,遥感、人工智能、实景三维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成为“新基建”,为文化遗产?;ぬ峁┝烁咝А⒏嫉慕饩龇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