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在山东省菏泽市中华路与和平路交汇处的国贸中心建筑工地,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元代木质沉船。随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梅瓶,更是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令世人惊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做好古船?;ば薷垂ぷ鳎沙鐾聊酒崞鞅;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荆州文物?;ぶ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山东菏泽国贸中心出土古船?;ば薷捶桨浮坊竦霉椅奈锞峙矗ㄎ奈锊┖?011〕1203号)。国家文物局将菏泽古船?;は钅苛形蹦甑闹氐阆钅?,并给予立项及经费支持。
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项目组联合考古发掘现场文物?;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船史研究所,以及黄河古渡口、东平湖附近造船老艺人们,克服出土船材扭曲、变形、腐朽、缺失等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了古船右舷残存部分的修复工作,并依据古船的对称性,合理地复原了古船左舷。顺利完成了菏泽古船迁移?;ぁ⒈咎逍薷?、数字化及展示利用等相关工作,2014年5月通过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验收工作。
我国著名船史专家席龙飞、何国卫等给予古船修复项目很高的评价,认为该项目“复原施工工艺具有创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国内出土古船修复复原的典范”。验收专家认为“菏泽古船保护修复中,在古船型线、结构、重力分布等特征研究以及古船的修复复原工艺方面具有创新性,对类似古船的?;ば薷淳哂兄匾慕杓饔谩?。
菏泽古船主要保存了船底板、隔仓板和右舷外板。单块船材饱经风霜,保存状况令人担忧。船体结构历经沧桑,已严重变形,昔日风采难觅。本项目在菏泽古船考古资料基础上,从提取的单块船材信息中,获得了其所携带的“DNA”;克服船材扭曲、变形、腐朽、缺失等不利因素;绘制菏泽古船的型线图,俯视图、纵横剖面图等数字资料;依据船体的对称性、船壳的光顺性、构件的可拼接性及所在位置构件功能的合理性,尽可能地恢复了古船的空间型线完整性和观赏性。有效解决了菏泽古船结构失稳、缺失问题,消除了所存在的活动病害,还原了古船原状。借助临时场地建设展厅,在?;ば薷垂讨卸悦裰诳?。
保护修复工作较好地挖掘、展示了菏泽古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菏泽古船总长2064.0厘米,型宽333.4厘米,型深145.0厘米,吃水95.0厘米,水线长1733.0厘米。菏泽古船“薄板覆盖”,两舷外弧,船壳光顺,外形优美流畅,船首轻盈灵活,船中、后部宽敞厚重,船尾高挑傲气操控方便,属大宽深比、纵流平首、多重水密舱的木质船。
本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古船?;ば薷绰废?,涵盖了古船价值挖掘、本体?;び胄薷础⑹只;び胝钩碌?。菏泽古船修复团队以此技术路线先后主持或参与天津张湾古船、江苏丰县梁寨古船、鄄城凤凰古船、昌邑古船等省内外多艘古船的?;ば薷垂ぷ鳌R钥蒲蟹绞娇瓜钅渴凳┕ぷ?,并及时总结保护修复成果,正式发表论文四篇,相关著作两部。
不仅在菏泽古船临时存放点设立展厅,同时博物馆主楼二楼开辟了出土文物展厅。古船经过数字化扫描技术处理,被精心制作成船模等展示品,以多元化的方式向公众呈现。
通过对古船的线型、结构以及重力分布(包括重心与浮力分布)等核心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古船外形轮廓、内部构造与力学特性的科学规律,再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为现代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提出了系列的创新修复方法与技巧,有效解决了古船在长时间浸泡后材质脆弱、结构变形等修复难题,确保了古船在修复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船的历史信息与原始风貌,为同类出土古船文物的?;び胄薷词髁⒘诵碌谋旮恕?/p>
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手段,结合互动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び氪械囊馐叮构糯晌庸ビ胛蠢吹那帕?,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探索了新路径。
菏泽古船迁移?;ぃ涌炝撕试蠊持行慕ㄉ杷俣?,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取得经济效益。所开展的数字化?;ぜ罢故纠霉ぷ鳎泄奈锉ǖ榷嗉颐教灞ǖ兰凹际跤τ猛乒愕确矫孀阋运得鞅鞠钅咳〉昧肆己玫纳缁嵝б?。
通过科学保护与精心修复,这艘古船成为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为后人提供了直观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