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广州市“三普”登记文物4533处,其中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约占70%,保护管理工作面临产权复杂、责任落实难、资金缺口大等实际困难。近年来,广州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常态化、制度化补助机制,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非国有文物?;ぢ肪?。
多种“所有权” ?;ぁ耙惶寤?/strong>
“文物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修旧如旧,需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8岁的陈昌站在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的善世堂门前,抚摸着“小时候就喜欢骑在这里玩”的石狮子,话语中透着自豪。他身后的这座陈氏宗祠,青砖黛瓦,错彩镂金,如同石楼镇的一段岁月史诗。
善世堂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2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さノ?。因年久失修,文物本体一度残损严重。2011年起,广州市、区两级文物部门积极协调镇街、村社,由陈氏族人成立修缮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该修缮工程,动员陈氏族人积极捐款,文物部门、镇街、村社、陈氏族人各方共同推动修缮工程顺利完成。修缮工程入选广州市第一批文物?;さ湫桶咐⑾群蠡竦霉?、省、市优秀建筑工程装饰奖,2019年善世堂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善世堂修缮工程是广州文物?;ぷㄏ钭式鹕枇⒁岳吹玫阶手?29项非国有文物?;すこ讨弧T缭?013年,在修订的《广州市文物?;す娑ā分芯凸娑ǎ枇⑹?、区文物?;ぷㄏ钭式?,用途既包括“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抢修的资助”,也包括“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养的补助”,并明确了补助申请的办理流程和具体受理部门,从而建立起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常态化补助机制。这一机制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全范围覆盖,实现了多种“所有权”?;さ囊惶寤?/p>
2014年,广州市正式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每五年一个周期。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补助,不以文物所有人是否具备修缮能力作为前提,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文物?;は钅渴凳┢栈菪圆怪徊辉俳奈锉;は钅渴欠癜才排涮鬃式鹱魑染鎏跫T谡庖坏闵?,突破了文物?;ち煊虼澈推毡榈淖龇ā?/p>
“非国有文物存在一定公益属性,在原有保护机制下,其所有人、使用人承担了比一般物业更多的责任和支出,权利和义务存在失衡,政府可以也应该承担更多?;ぴ鹑??!惫阒菔形幕愕缏糜尉指本殖?、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说,“广州对非国有文物的补助是普惠性的,前提就是文物是否‘需要修’?!枰蕖奈奈?,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文物所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提升了他们的文物?;ひ馐??!?/p>
全流程监管 精细化投放
为推动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养扶持政策落到实处,2015年广州专门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广州市文物?;ぷㄏ钭式鸸芾戆旆ā?,先后于2018年、2023年进行两次修订,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管,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具体来说,就是主动服务、严格审核、精准补助。
刘晓明介绍,专项资金申报需要提供较为详细的预概算,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产权人来说具有一定技术门槛。这就需要文物?;げ棵拧翱壳啊狈瘛9阒菔形奈锞中魇薪ㄖ挪;ば岢稍钡ノ幻夥盐ㄈ颂峁┫钅拷ㄒ槭樘畋ǚ瘢行平饬俗式鹕瓯ā白畛跻还铩钡哪烟?。始建于1937年的增城区陆村子聪江公祠2022年的修缮工程就得益于这种协作机制,顺利获得了市级补助。
广州市的不可移动文物存量巨大,而专项保护资金“池子”有限,如何科学、精准安排资金补助的轻重缓急?广州组建了由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历史等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组,对申报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及补助金额等逐项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中注重“四个原则”:急难险重“优先给”,对存在险情、亟须抢险排危、各方关注度高、影响大的文物优先补助;保养维护“重点给”,鼓励开展文物岁修,减少大修;有自筹资金及活化利用计划的“尽量给”,促进文物?;す步ü仓喂蚕?;符合条件的“事后给”,鼓励产权人先依法定程序组织修缮后申请补助。如对存在较为严重安全隐患的黄埔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菊圃祖祠,专项资金于2015年、2017年、2018年先后给予了补助,用于编制修缮设计方案、推进抢险加固和修缮工程,留住了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文物建筑。
资金投出去,还要能管得好。广州强化对专项资金投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监管,通过月报制度、中期现场核查评估、专家结项验收、第三方绩效跟踪评价等系统化手段,提高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安全性、高效性。
广州还在市专项保护资金中设立了文物?;ぱ膊樵辈怪眩吵锇镏泻透髑⑽奈镅膊樵倍游?,通过日常巡查、抽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管社会化、信息化网络。
周恩来、邓颖超的新婚居所——文德楼,见证了两位革命先驱在广州携手度过的时光,2024年3月,文德楼在经历?;ば奚珊笳蕉酝饪?。巡查员郑卫祥和同事从楼顶放起一架无人机,在同步的手机屏幕上仔细查看着周边环境的变化。拍下来的图像和视频资料,通过“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的智慧巡检系统,第一时间就传回了后方。通过日复一日的文物巡查,积累出数十万条“体检报告”,为文物安全处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用“政策杠杆”盘活社会资源
广州对非国有文物的常态化、制度化补助,也为破解“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有效工具,从而提升了产权人对文物?;さ幕?,让一大批非国有文物得到及时修缮?;?。截至目前,共补助文物?;すこ滔钅?219个,其中非国有文物资金投入占67.2%。
专项资金补助发挥的杠杆带动作用,撬动了自筹资金、社会资金的进入,扩大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城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西瓜岭自卫中队旧址,因整体沉降启动修缮及顶升工程。广州市、区两级文物部门、街道、村社及开发商积极沟通协调,采取市文物?;ぷㄏ钭式鸩怪?、开发商补偿、经济联合社组织村民自发募集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支持修缮工程顺利开展。
此外,一些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产权复杂,?;す芾碓鹑稳四岩匀范?。以资金申报和补助为切入口,利于确定?;す芾碓鹑稳耍故翟鹑?,促进文物?;?。
增城区岗埔围垄屋是广州市少见的传统客家围垄屋,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其中祠堂归属村集体所有、民居归多户村民分别所有,年久失修产生较大安全隐患,却因无人牵头导致修缮工作难以实施。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先后补助了设计费、抢险费、修缮费,并协调推动由中新镇政府推进修缮工作,经专业修缮后,该围垄屋成为当地展现客家文化、了解客家风情的重要载体。
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活化利用是维持文物可持续发展的良途。广州通过倾斜补助有活化利用计划的修缮项目,逐步形成“修缮?;ぁ罨谩Qぁ钡恼蜓妨刺酢?/p>
在文物?;す步ü仓喂蚕淼牧己梅瘴е?,文物活化利用的方式愈加丰富。有的通过政府直管,建起专题博物馆,如作为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之一的南山书院,由产权方花都区新华街道三华村村委委托花都区博物馆代管及使用;有的在政府支持下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作为禺南武工队成立地的番禺区纯菴区公祠经修缮保护后,由多方力量联合活化利用,推动失修的老旧祠堂焕新为红色文化展览馆,接待参观团体200多个,参观总人数超4000人次,充分发挥了革命遗址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中,广州市文物局申报的“‘常态化补助制度’破解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つ烟狻被衿廊胛О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