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建县至今,历为黔中郡、武陵郡且兰县辖地,两千余年文脉绵延,史迹颇多。周达文故居是镇远革命遗址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位于镇远县舞阳镇和平街南侧,原为周达文祖父周炳园宅邸,后由其父周瑛继承,民国时期为周达文居所及革命活动据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社会教育价值,是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镇远县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1985年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故居保护利用受到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旅游发展的影响,在?;だ梅矫嫒匀淮嬖谝恍┎蛔悖虼?,对故居开展?;だ貌呗匝芯靠滩蝗莼?。
根据调研获取的资料,了解到故居建筑为一组二进式四合院木构建筑,建筑群坐南朝北,中轴对称,呈黔东南典型“走马转角楼”式建筑格局,总占地94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面阔21米,进深39米。主体由八柱悬山式门楼、单檐悬山穿斗式木构正厅、后厅及东西厢房组成,以青砖封火墙围合;门楼设青石门阶三级,门枕石阴刻卷草纹,悬“汝南世第”“履中蹈和”匾额昭示周氏郡望,二层万字格镂花栏杆与支摘式雕花棂窗体现清水江流域晚清木作技艺。1938年至1940年,故居成为中共镇远支部秘密驻地,厢房二层设地下印刷室油印《海燕》等抗日刊物,正厅以“周氏祠堂”名义掩护革命会议,是黔东地区抗战救亡运动的核心实证空间。
故居?;だ玫南肿从胩粽?/strong>
截至2024年底,周达文故居已完成基础?;すこ?,但仍然存在部分不足。《镇远历史文化名城?;す婊?017—2030)》将周达文故居纳入历史文化名城?;ぬ逑?,明确了保护原则、范围和措施,强调要加强对革命文物的?;ず屠茫浞址⒒悠淅芳壑岛臀幕逃δ?。目前,故居共有大型修缮两次,第一次是1988年,由贵州省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抢救性修复,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腐朽、败坏的柱子进行更换。据资料记载,这次修缮更换腐朽木构件35处,修缮面积达220平方米。第二次是2020年,“中共镇远支部旧址(周达文故居)修缮工程”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进行招标,对故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全面修缮,修缮内容包括外部围墙、腐朽木柱、房屋防水、基础配套设施、陈列展览等,此次修复围墙68米,更换木构件72处。
其次,目前故居有常设展览一项,主要展出周达文生平、中共镇远支部旧址革命活动事迹,以及复原生活情景。展览布局为前院东厢房两开间展出周达文生平及中共镇远支部开展革命活动事迹的相关资料,前厅中间堂屋立有周达文先生雕像,左右开间分别为卧室与会客厅,卧室情景复原有木床、柜子等物件,会客厅摆设有八仙桌、太师椅、茶具等物件,后厅主要作为卧室使用,后院东西厢房则为厨房与农用工具储存室。
经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周达文故居在保护利用方面面临较大挑战。首先,周达文故居整体建筑材料为木材,木材长期处于风吹、日晒、雨淋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导致故居建筑本体发生腐朽、开裂等现象,且由于镇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96%,高湿度环境为微生物滋生提供了条件,导致故居木结构容易受到白蚁、蛀虫等微生物灾害,加速了故居木结构的老化。其次,故居位于县城中心,周围均是居民建筑,用地紧张,消防通道紧张,且故居为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需要修建厕所、文创销售店等旅游配套设施,同时面临商业活动外溢,沿街餐饮油烟、空调外机排热加剧了木构件干湿交替,进一步诱发糟朽变形。此外,人为因素如故居游客量的持续攀升,加快了静态承载力本已不足的木楼板、栏杆出现局部沉陷和松动的进程,维修资金紧缺与日常巡查人手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故居?;だ貌呗苑治?/strong>
针对上述故居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几点?;だ貌呗?。
一是根据《中国文物?;び胄薷醇际酢饭糯竟菇ㄖ奚杉际蹩箍蒲薷垂ぷ?。以“原形制、原结构、原位置、原工艺、原材料”为修缮原则,以期恢复故居原来的面貌。包括增设环境监测系统、除湿设备、喷涂防腐防虫药剂;对开裂、腐朽的木结构部位进行更换和修缮??梢圆慰疾即锢慕】导嗖庀钅糠椒?,针对故居高湿度环境的问题,首先依托其自身的采光通风条件,缓冲短时昼夜温差冲击,引入环境动态监测技术,在故居增设多个传感器,对故居环境温度、建筑结构开裂等现象进行实时跟踪;特别是在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和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的极值时段需对局部空间温度重点监测。针对部分木结构开裂和白蚁滋生的现象,一是采取传统加固的方式,使用铁钉、更换新构件等,对腐朽、开裂的木结构进行处理。二是对木结构进行硼酸盐、CCA防腐药剂的喷涂,药液渗透≥3mm,同时,每月安排人工1~2次不定时检查门框、木地板、木柱等构件是否有泥被、分飞孔、蛀屑等白蚁活动迹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有效地解决白蚁的问题,为故居建立预防性保护监测体系。
二是采用空间分层措施,有效解决故居用地紧张问题。有效落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ぬ趵分泄娑ǖ摹岸怨抑氐恪⑹〖丁⒅菁?、县级文物?;さノ换ū;し段Ш徒ㄉ杩刂频卮钡纫蟆9示油馕Ф辔窬咏ㄖ?,可采用空间分层化管理,将故居周围十米内的建筑纳入?;し段Ъ敖ㄉ杩刂拼?,具体措施是将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于外围民居一楼,如文创店设在故居门口左侧建筑一楼,对周围民居建筑改造进行风貌管理,做到一定范围内风貌不改变。针对消防通道狭窄,消防设施较少等难题,一方面是增加故居灭火器数量,在多个角落放置灭火设备,或者在木材表面涂抹阻燃材料;另一方面是将消防栓、灭火器等整体融入周围民居建筑,建立一体化消防壁龛,内部设置消防软管卷盘、灭火器及一键报警装置,当发生火情时,能够及时进行灭火。
三是科学赋能故居?;だ茫印熬蔡故尽甭跸颉岸罨?。合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故居的价值进行系统化阐释,可参考贵阳阳明祠?;だ玫姆椒ǎ怨示蛹壑到蟹⒕蚶?。针对故居文旅融合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可以创新编排情景短剧,还原周达文面对王明诬陷时的抗争、翻译《资本论》等场景,在故居西厢房安装投影仪循环播放,同时增设交互触控屏,生成融合周达文手稿元素的电子信件供观众扫码保存分享,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方面是推动“建筑+文化+科技”三者的深度融合,搭建微信小程序,在平台开放故居3D全景漫游与数字资料库,将与故居相关的人、事结合展示,实现游客与故居之间的互动。
四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专业的古建筑?;と瞬?。通过与贵州大学建筑学院等高校合作,培养专业的古建筑?;と嗽薄U扇 按嘟?、定向服务”的方式,县人社局、文物局联合设立“古建筑?;ぬ馗凇保嫦蚋咝U衅妇弑腹沤ㄖ奚?、木结构防虫防腐、数字化展示等专业背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实现周达文故居从“抢救性修缮”到“精细化、常态化、数字化管理”的升级,打通故居保护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周达文故居是镇远县革命遗址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有效见证,只有通过多方协作、科学施策,才能让周达文故居得到妥善?;び胗佬校蛊涓锩芳壑?、建筑艺术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未来,还应持续深化对革命类木结构建筑的?;だ谩⑹只陀胱ㄒ等瞬排嘌难芯?,为全国同类型文化遗产的?;だ锰峁└嗫筛粗?、可推广的镇远经验。
[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考古学研究”(项目编号:23BKG015)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文物硕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