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学科、多行业围绕《意见》的探讨形成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合力。《意见》明确了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支撑保障,为各城市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依据和重要指导。相对地,《意见》也给城市更新的参与部门、实施行动等提出了相关要求,切实做好责任履行、联动统筹、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
《意见》要求“坚持?;さ谝?、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ぁ保庵苯用魅妨嗽诔鞘懈滦卸杏Χ缘厣虾偷叵碌乃形幕糯娼锌蒲П;?。其中,地上遗存由于具有一定的体量相较而言容易识别,且参观的可视性、可触摸性较强;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城市区域的地上遗存保留有限,文化延续性可能存在缺环,导致历史文化信息对支撑城市文脉赓续存在一定不足。相比之下,虽然地下遗存埋藏地下,遗存情况模糊,无法进行简单的?;?、展示;但是地下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更强,对揭露古代城市面貌、认知城市发展脉络、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悸堑降厣虾偷叵挛幕糯娴南喽孕杂攀坪土邮疲约肮诙钥脊藕筒斡胛幕逖榈呐ê裥巳ぃ缘叵乱糯娼凶ㄒ?、科学的城市考古与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既能够解读和阐释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而转化为公众易懂、文化内涵丰富的考古遗址公园、展馆等文化“产品”,也能够发挥地下遗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赓续城市文脉,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城市更新。
城市考古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关键支撑,亦是城市更新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的出台为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引领。同时,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也给城市考古与保护的工作方向、理念方法、社会价值发挥提出了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考古自产生以来,以学术研究为主体,致力于古代城市、考古学理念、技术方法等专业研究,虽然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成果转化利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城市考古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度较低,使得公众对城市考古的接触程度较浅,更导致在广泛的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缺失和误解,难以实现城市考古与?;すぷ鞒晒拇丛煨宰痛葱滦苑⒄梗⒒拥奈幕?、艺术、社会等价值意义有限。
《意见》明确了“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在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中也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等相关要求。故而,现今和未来的城市考古与?;すぷ饔窆抑卮蠓⒄拐铰?,积极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凇兑饧分械囊?,城市考古与保护各项工作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转化考古工作成果,产生一批优质的社会“文化产品”,与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发挥学科的社会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西安大明宫遗址1957年开始进行城市考古工作,揭露了丹凤门、含元殿、麟德殿、大福殿、凌霄门、玄武门与内重门、重玄门、三清殿、清思殿、太液池、官署等一批重要遗址,理清了大明宫的建筑形制、整体格局,对研究中国古代宫城的演变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007年10月开始建设大明宫遗址公园,展示了宫墙、宫门、中轴线构成的大规模遗址格局形制,形成了集考古、科研、科普、休闲、生态景观和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并成功纳入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体系之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ず透纳泼裆闹氐愎こ蹋晒Υ蛟煳靼渤乔哂型怀隼肺幕厣占涞摹俺鞘泄啊?,不仅使大明宫遗址成为带动西安良性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而且成为现今和未来西安城市发展最重要、最典型、最突出的人文象征,进一步提升了西安的城市特色。大明宫遗址的城市考古和遗址公园建设的大获成功,根本在于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遗址区的居民、土地、社会经济等进行了科学调整,改善了遗址区原本的“破旧”面貌,尤其是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将大明宫打造为具有开放特征的休闲、生态、文化等城市功能区和公共文化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公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游憩、人文景观和精神文化享受等需求。
“城市文脉赓续”引领城市考古与?;?/span>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居民人口也发生了改变,在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多样性要求成了诸多城市问题的核心点。这些问题既是对城市化中“千城一面”“同质化”等现象的本质体现,也是对维护城市个性、赓续城市文脉的直接反思,更是社会公众对“城市文化建设”“文化认同”“情感维系”“归属感”“乡愁”等精神文化层面的迫切需求。
《意见》中点明了“文脉赓续”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在城市更新全过程中系统性、整体性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重新赋能焕活文化遗产新时代的新功能,使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发展,融入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特色和景观风貌,建构人与文化遗产相互联系的新形式,发挥其文化、艺术、生态、景观等多层次的社会价值。
城市考古与?;ぜ仁且幻啪哂凶ㄒ笛芯苛煊虻目蒲?,也是一项具有广泛现实意义的社会学科和社会活动。作为文化遗产事业中的重要部分,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也需要遵循《意见》中的各项要求,贯彻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积极服务主要目标实现。故而,城市考古与?;すぷ饔谧陨淼淖ㄒ笛Э铺匦?,在工作中坚持“赓续城市文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指导和要求,以真实、完整的考古遗存为依托,积极发布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多种形式的转化利用,挖掘并阐释城市历史文化,建构城市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和演变史,增强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和公众的文化自信感。
洛阳素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洛阳最引以为傲的,也是洛阳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由于历史演变和城市发展,洛阳城市区域地表文化遗存保存有限,对直接证实古都根脉存在一定的薄弱之处,故而,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すぷ鞒闪寺逖舫鞘蟹⒄怪械暮诵幕方?。通过数十年的城市考古与研究工作,发掘并保护了天子驾六、天堂明堂、九洲池、应天门、定鼎门、含嘉仓、回洛仓、金元洛阳故城等不同时代的古代城市遗存,结合地表遗存、文献资料和考古研究,实证了东周、隋唐、北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不同时期洛阳城市的演变序列,彰显了洛阳作为古都名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洛阳城市整体的发展设计,城市考古与?;すぷ髯裱恕俺鞘形穆鲡傩钡囊?,最大可能地?;ず驼故玖瞬煌肥逼诘墓糯鞘幸糯?,建设了天子驾六博物馆、九洲池景区、天堂明堂展馆、应天门和定鼎门展馆、金元洛阳故城原址展示等彰显洛阳城市历史脉络的展示体系,形成了遗址本体、展馆、文化演绎等相结合的多元展示途径,以古老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崭新的阐释形式为文笔,续写了千年古都的繁荣文脉,产生了文化、艺术、经济、生态等社会作用,实现了洛阳城市发展的古今辉映。
《意见》对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ぬ岢龅囊笠舶⒔∪跋鹊鞑楹蠼ㄉ琛薄跋瓤脊藕蟪鋈谩钡谋;で爸没?、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价、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等内容。故而,城市考古与?;ぷ魑鞘懈轮械木咛逍卸?,也是一项具有广泛现实意义的社会活动,必须纳入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明确其社会功能和定位;并依据国家政策和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专业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进而更好地调整自身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城市更新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