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聚首共话考古新篇,全国同心共谋遗产未来
为加强城市考古发现与研究、城市文化遗产?;?、考古信息化建设、考古成果宣传展览等交流互动,推动“城市考古与?;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毓阒莨ぷ髡尽苯ㄉ瑁迪殖鞘锌脊攀乱蹈咧柿糠⒄?,11月8日至10日,“探索与实践:新时代城市考古和遗产?;ぱ跹刑只狒叱鞘锌脊庞氡;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024年会”在广东广州举行。
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与?;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亓现靼??;嵋檠胫泄缁峥蒲г嚎脊叛芯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社、科学出版社,中山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部分城市文物行政部门,国内30多家省市考古院所及文博单位专家学者和代表近百人出席。
11月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主持,他提到本次会议的缘起之一是去年11月底在广州召开的“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考古学家朱岩石先生作会议总结时,特别强调要注重探索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的理论与方法和城市考古“一张图”的建设?;谡飧鲋傅家饧阒菔形奈锟脊叛芯吭喝ツ甑拙途龆?,今年内要继续举办关于城市考古的会议,以进一步交流探讨和推进落实这两方面的工作。本次会议的举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对朱岩石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崇敬追思之情。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代表东道主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并强调此次会议是全面推进河南、广东两省战略合作的又一实际行动,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随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致辞,他提出,面对新形势,应进一步明确城市考古和考古遗产?;すぷ鞯亩ㄎ弧⒛诤腿挝?,着力推进城市历史的考古实证和研究、城市文脉的?;ふ故?、城市管理的决策服务等三个方面工作。而后,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考古与?;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匮跷被嶂魅?、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河南、广州两地基于“城市考古与?;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毓阒莨ぷ髡尽笨沟慕涣饔牒献?,本次会议的举办,为两地文博考古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各地之间的文物交流合作树立了良好榜样。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北京、沈阳、郑州、开封、济南、西安、咸阳、杭州、苏州、温州、南昌、成都、福州、南宁、广州等多个城市的参会代表,围绕新时代城市考古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城市考古“一张图”信息化建设、城市考古法规及工作机制建设、公众考古与考古成果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先后共有21场专题分享。
与会代表发言结束后,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作学术总结,提出了今后城市考古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的四个问题:一是考古“一张图”建设,这是现今所有大遗址、城市考古项目必备内容,包括系统的构建、资料的录入,通过对考古项目数据的分析,推动考古事业不断进步;二是考古工作精细化,包括传统方法、技术的坚持和提高,提升考古地层和复杂遗迹现象的判断能力,坚持全面发掘和重点局部解剖相结合;三是密切关注古今叠压城市的考古,很多古今叠压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要特别注重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四是注重多学科的运用,重视与科技考古、历史地理学和建筑考古学的交流与合作。
城市考古基地新征程:豫穗合作,共筑文化传承新高地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的发展对文化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中的考古遗存是历史的见证,必须要?;ず谩⒗煤?,充分激发蕴含在城市文脉中的精神力量,让城市历史延展、城市文脉延续,成果人民共享。城市考古是考古学的分支,为强化对科研工作前沿实情和规律性把握,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び胂执鞘薪ㄉ璧墓叵堤峁┲傅?,城市考古与?;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赜υ硕?/p>
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于2016年12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依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定位为“面向全国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た蒲杏胗τ猛乒闫教ā薄W曰厣枇⒁岳?,围绕科研基地中心任务,主动作为、创新发展模式,先后设立商丘工作站、开封工作站、广州工作站等多个站点,发布了开放课题等,卓有成效。
2024年3月,为全面推进《河南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3-2027)》落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共建“城市考古与?;す椅奈锞种氐憧蒲谢毓阒莨ぷ髡尽保⒄焦遗?。通过设立“广州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广州城市考古为基础,辐射华南地区,进一步深化城市考古与?;さ难芯坷砺酆图际醴椒?,强化在考古发掘、科技?;ぁ⒀踅涣?、展览展示、人员培训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推动城市考古发展,提高文化遗产?;ぁ⒄故?、利用的水平,设立开放课题,强化地区联合,促进资源共享,增强科研基地的辐射作用,为全国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さ目蒲泻驮俗魈峁├砺壑С趾褪导?。
深挖考古遗存内涵,阐发城市文化力量
广州城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式城市”,自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番禺城以后2200余年,广州城以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为中心,像同心圆一样向四周扩展。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发现的东晋、南朝城墙,是在东汉城墙基础上加宽加固;中山四路和西湖路出土的唐代城墙,为理清广州城边界和广州古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市第一人民医院、旧仓巷、中山四路、越秀北路发掘的宋代城墙,确立了宋代广州三城的范围;中山六路、解放中路等工地发掘的宋代遗址出土大量陶瓷器,反映了宋代广州陶瓷贸易的繁盛。
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工作者不断强化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阐释,围绕珠江三角洲史前先秦考古、广州城市发展变迁、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等课题,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广州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莲花书院遗址入选“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南石头监狱遗址入选“广东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另外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茶岭甘草岭遗址、陂头岭遗址、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东濠涌孖鱼岗涌唐宋城墙基址、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唐至清代遗址、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工地、中山六路RJ-6/7地块汉至清代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历史的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广州文物工作者牢固树立?;び肜貌⒅氐睦砟?,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在城市考古遗产?;び胝故纠玫墓ぷ魃辖瓜踩?。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广州动物园东汉墓、陂头岭遗址、广州动物园麻鹰岗东晋墓和南朝墓保护利用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科技赋能 王宫重现——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ふ故臼寻咐?,“南汉康陵遗址剧场化展览新模式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ふ故居判惆咐?,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的精华,充分发挥考古遗存的社会功能,从而达到文物?;ず统鞘薪ㄉ璧摹八毙Ч?。
顺应信息潮流,数字考古开新篇
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及规划引导,促进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ば鞣⒄?,助力“考古前置”工作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切实推进“文物考古一张图”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档案整理及数字化项目于2023年9月实施,建设内容包括考古项目编目整理、项目结构信息提取、项目位置标定和边界矢量化以及项目信息录入与管理等。2024年9月上旬本期项目已验收并结项,完成了2017-2021年共809档考古项目的文件整理、信息提取、矢量处理项目点与项目边界等工作,并将属性信息、项目点与项目边界数据入库。
广州市文物考古档案整理及数字化项目,基本达成从数据采集、资源整合到统一应用管理的建设目标,制定了全国首个涉及城市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的元数据标准(《广州市考古项目元数据规范》),完成了系统搭建及部分数据资源整理工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存储管理、查询统计、分析应用,使考古日常工作开展、业务成果管理等得到有效支撑,为后续深化广州市“文物考古一张图”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创新与法同行,预保护策略成效显著
广州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ご泄ぷ鳎羁痰厝鲜兜椒煞ü婧凸嬲轮贫榷晕幕挪;な乱档闹匾U献饔谩W魑谖奈锖屠肺幕潜;さ胤搅⒎ǖ南刃姓咧?,新时代以来,广州逐步建立以地方性法规为主干,以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精细化、全覆盖的历史文化遗产?;しü嬷贫忍逑?,开创性推出历史文化遗产预?;ぃ薪ㄉ栌玫爻鋈每脊徘爸?,设立文物?;ぷㄏ钭式?,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制度设计。
首先,广州市通过地方立法,自2013年5月1日《广州市文物?;す娑ā肥凳┮岳?,精准定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并将“考古前置”的概念移至国有建设用地出让(或划拨)阶段之前,有效实现了“净地出让”。其次,正在实施的《广州市文物?;ぷㄏ钭式鸸芾戆旆ā贰豆阒菔泄薪ㄉ栌玫毓┯η翱脊诺鞑榭碧匠绦蛟菪泄娑ā返裙娣缎晕募?,明确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考古前置要求,确??脊殴ぷ骶训牟普С?,减轻了土地开发主体的经济压力,同时优化了营商环境。此外,广州市政府因地制宜,于2014年5月公布了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覆盖68平方千米,要求在地下文物埋藏区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均须落实“考古前置”,这一举措在广东省内尚属首次。
在此基础上,广州市陆续出台了《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ぐ旆ā贰豆阒菔泻I纤砍裰肥芳1;す娑ā贰豆阒菔欣肺幕潜;ぬ趵贰豆阒菔蟹俏镏饰幕挪;ぐ旆ā泛汀豆阒菔懈锩糯姹;ぐ旆ā返纫幌盗械胤椒ü婧驼嬲?,形成了坚实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上述法规体系的支持下,新时代以来,广州累计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3300宗,完成考古发掘11万多平方米,出土重要文物标本3.1万余件(套),成果丰硕。这些努力不仅有效?;ち顺鞘欣肺幕试矗参鞘械目沙中⒄固峁┝思崾档奈幕С?。
公众考古启新潮,文化成果润民心
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工作者积极贯彻“?;さ谝弧⒓忧抗芾?、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致力于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创新利用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拓展传播渠道,使文物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推动考古遗产?;だ萌谌刖蒙缁岱⒄勾缶?。
首先,依托重要考古遗址建设遗址博物馆,如康陵遗址?;すこ?,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沉浸式艺术剧场——倾听·康陵”,创新遗址利用,激活遗址生命力。其次,利用院(馆)藏文物资源,举办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如南汉二陵博物馆的特色考古展览“寻迹羊城——广州考古新发现展”,并配套直播导赏、考古研学、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观众反响热烈。第三,活用基建考古工地、实验室等资源,开展工地研学、实验室研学、文物修复体验等特色活动,如“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系列活动,让观众深度参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增强公众考古体验。第四,借力新闻媒体宣传考古新发现,如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播出的“南汉二陵发掘记”“羊城寻古”“广州陂头岭遗址”“金兰寺遗址”“岭南早期文化探源”“番禺汉墓”等多个节目,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播出《何以岭南 古粤探源》,及时向公众传递广州考古新动态、新成果。第五,加强馆校合作,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黄埔区历史文化?;ご兄行挠?023年2月6日在广州实验中学挂牌成立,标志着政、教、研、企多方合作新模式的开启,黄埔工作站不仅组织考古资料研究整理、开展考古课题研究,还积极组织推广活动,实现黄埔区文物?;だ煤徒逃挠谢岷希蛟臁叭赘鲂T袄锏目脊殴ぷ髡尽碧厣菪:献髌放?。
广大文物工作者必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担当,努力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播和传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供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梁云诗 黄玉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