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悠久的发展历史为中原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さノ痪陀?600余处(不含第八批)。当前河南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文物?;すぷ鞲鞣矫娴幕∈萏岢隽烁摺⒏?、更准的要求。长期以来,文物?;さノ坏摹傲较摺被?,多以文字叙述为主,缺少相关地理坐标及影像数据,距离判定也不够精确,即使少部分落实到纸质图纸上,却往往因年代久远、环境改变,造成与实际状况不符,无法实现对文物单位的准确?;ぃ庑┪侍飧∥奈锉;び牍芾砉ぷ鞔戳诵矶嗬拧?/p>
为了便于河南全省文保单位的统一管理,提升文物管理方法与效率,加强文物?;さノ话踩ㄉ?,提高文物执法的便捷性,在河南省文物局的统筹指导下,河南省文物建筑?;ぱ芯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和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四家科研单位强强联合,开展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空间位置矢量化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对河南省省级以上文物?;さノ坏目占湮恢眉拔奈锉;で摹傲交段А苯惺档乜辈?,确定文保单位?;そ缦咦晷畔⒓翱占渫夹涡畔ⅲ平奈锉;さノ弧⑽奈锉;で只?,研发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全省不可移动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区划“两划范围”界线空间位置精确、空间描述的清晰,为文保单位信息管理、文物影响性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与空间分析功能,以促进文保单位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参与本项目的四家科研院所都是河南省内建制时间久、技术能力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就显著的科研事业单位,也分别代表着河南省文物?;?、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等领域的高水平,为项目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据实施计划的不同分工,河南省文物建筑?;ぱ芯吭河牒幽鲜〔饣婀こ淘毫铣械H∥奈锉;さノ晃佬嵌ㄎ坏己较低臣案咔逋枷袢哺侨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合承担河南省文物?;さノ皇只喙芷教ǖ难蟹⑷挝?。两项任务与调查工作同步开展。
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四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各施所长、分工协作,精准测定了河南全省省级以上文物?;さノ坏谋;し段?、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定位点,绘就了文保单位?;で呓缈辈馔?,并基于河南省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升级、功能完善的方式研发出了河南省文物?;さノ晃奈锸只喙芷教?。平台主要功能包含基本地图操作,文保单位信息管理,文保管理公众服务等,真正为全省1600余处文保单位配备了“护身符”。这个项目主要解决了文物管理部门长期存在的管理“痛点”:首先,解决了文保单位“两划”范围缺乏准确空间定位的问题。以往文物保护单位?;で缦叨辔枋鲂杂镅裕⑶揖乩砘肪车谋淝?,地形地貌产生较大的变化,具体的参照物已经不明显,甚至遗失。该项目将文保单位保护区划的边界位置、界线走向、界线周长等空间信息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完成了文保单位边界勘测图的绘制。并对空间数据投影及坐标系统不一致的情况进行了坐标系统核准转换,有效避免了由此而带来的争议问题。其次,解决了复杂地形文保单位基础数据难以统计的问题。该项目建立了一套基本地理本底数据,数据内容包括行政界线、居民地、交通、水系等基本地理本底数据,实现了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区划“两划”范围界线空间位置精确、空间描述的清晰,为文保单位信息管理、文物影响性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与空间分析功能??捎牍量占涔婊既范越樱院笃谖幕挪婊?、保护与利用带来了极大便利。第三,解决了偏远地区文保单位管理难的问题。该项目建立了省级以上文物?;さノ晃奈锉;で缱游Ю腹芾硐低常赏ü冻潭ㄎ?、卫星检视等功能手段,提升文物管理与文物执法的便捷性。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科研院所共同协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跨领域协作”“高新技术应用”和“河南省文物?;さノ晃奈锸只喙芷教ā钡挠τ?,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持,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极大提高了?;ば?。随着项目的实施,如何更好推广应用“数字化监管平台”、如何将最新文保单位地理信息数据充分应用于文物?;す婊煊?、进一步加强平台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智能化等问题都是在后续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与提高的方面。
总的来说,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空间位置矢量化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是将文化遗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重要措施,而且实现了省级以上文物?;さノ槐;し段Ш徒ㄉ杩刂频卮只欣谕平鞯匚奈锉;さノ荒扇胪黄教ǎ骋还芾?,为全面掌握全省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有效?;の奈锉咎寮爸鼙呋肪?、历史风貌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下一步开展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