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于2023年12月20日正式开放,博物馆以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为基本视点,解读北朝历史、晋阳文化以及北齐壁画艺术特色。北齐徐显秀壁画墓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村,地处太原市内东山西麓前坡地带,墓葬所处地形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典型地势,海拔895米,墓葬西南距晋阳古城遗址约16千米。2000年12月发现墓葬被盗掘并紧急实施抢救性发掘,至2002年10月止,完成墓葬考古发掘工作。



作为我国科学考古史上保存完整、墓葬壁画结构完好、等级完备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北齐徐显秀墓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北朝时期大型墓葬墓室壁画研究专门史的空白,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空前的成就,在其发掘、保护过程中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与经验成果更是中国墓室壁画原址保存等科技考古领域的重大突破。
这座沉睡于厚重黄土下的北朝墓葬,不仅珍存着当时社会文明史的印记,亦在历经了近十五个世纪的沉静之后重新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北朝物质文明的大门。墓葬壁画不仅将当时丰富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今人眼前,更是将封存千年的绚丽色彩保留至今,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民俗风物、中西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古墓葬壁画的原址?;?,至今仍是个世界难题,影响因素多,?;す芾砟?。能做到良好的长期保存,又能长久对外开放展示的案例,少之又少?!敝泄幕挪芯吭航淌诩陡呒豆こ淌瓶酥以凇侗逼胄煜孕隳贡诨;ば薷囱芯俊芬皇榈男蛑姓庋吹馈1诨乖嵋痪蚩?,无形中就会打破原来地下所形成的稳定环境,而后又因气候变化、土体毛细水系的迁移、生物菌入侵等赋存环境改变而不断变化,造成原生及新生病害的叠加,甚至严重到需要揭取保护的程度。
徐显秀墓发掘至今已20余年。在此墓葬的原址?;す讨校峁故?、植物根系破坏、起甲、空鼓、龟裂、颜料粉化、酥碱及生物危害等不同程度、不断出现的病害一直是文物工作者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人员在原址?;?、科学施策和最小介入原则下,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的?;ぜ肮芾泶胧群缶耍悍⒕虮;?、修复保护、环境控制性保护、建馆?;に母鼋锥巍1疚脑诖嘶∩?,依次阐述徐显秀壁画墓在原址保护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措施。
发掘?;そ锥?/h3>
考古发掘?;そ锥沃饕谴?001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的保护,是从文物发掘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对墓葬及壁画进行有效?;?,加强管理并积极控制文物赋存环境,有效确保了墓葬壁画原真性、完整性,为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奠定了基础。
发掘阶段壁画?;ぶ饕杏谀沟?。由于墓道壁画制作工艺简易,在壁画绘制前并未制作支撑体及地仗层,而是在凹凸不平的原生土体上涂刷白灰浆后直接绘画,这些简省的做法在后期对墓道壁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原生损害。墓道壁画壁画层脆弱、壁面附着力极差,且伴随繁杂的病害。
这些危害壁画的因素有:植物根系干扰、虫鼠洞破坏、壁画层反向粘连、盗洞及灌渗水等多种病害共生共存。为此,在?;ず颓謇沓跗诩囱胫泄奈锉;ぱ芯克ㄏ种泄幕挪芯吭海⑸轿魇∥奈锞旨吧轿魇∨┛圃旱淖蚁殖】疾?、分析研究。提取土壤、颜料和灰皮等标本做检测分析,开展加固材料实验及选配,并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筛选最适宜的?;げ牧喜⒅贫ㄇ謇砑庸谭桨?。
整个考古工作坚持“边发掘-边清理-边保护”的实操原则。在如此大规模、工艺类型少见且经验技术不足的情况下,以问题为导向邀请各学科专家现场指导,?;ご胧┖捅;げ牧辖岷峡蒲Ъ觳馐笛檠∨?,边发掘、边实验、边?;す岽┓⒕蚬淌贾铡U攵苑⒕蚬ぷ魇导?,开展多学科攻关,采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治理病害。通过对该墓葬扎实有效的发掘保护和采取搭建考古?;づ锟箍毓獗N碌墓芾泶胧?,使其具备了原址保护的基础条件,为今后长期原址原状保护夯实基础。
修复?;そ锥?/h3>
修复?;そ锥问谴?007年到2015年,此阶段解决了墓葬结构失稳坍塌隐患并对壁画病害全面系统修复,开展了监测研究和保护设施建设,为可持续原址保护提供了根本性技术保障。
墓葬发掘以后其微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发掘后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墓室沉降失稳、墓道裂隙发育变形、壁画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鼓、变形、酥碱、起甲、污染、生物侵蚀等多种病害,甚至出现局部脱落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徐显秀墓壁画能否持续原址保护的问题。为此,邀请敦煌研究院文物?;ぜ际踔行目沽私侥甑纳轿魈跫曳灞逼胄煜孕隳贡;すこ?。在结构失稳病害治理上,采取了对墓室东南区域结构支撑和砖体更换,对墓道土体开裂变形采取了锚杆加固和灌浆加固的方式。
通过治理,成功遏制了墓室青砖穹结构局部坍塌、墓道两侧倾倒等多重结构性病害的发展。在壁画地仗层和颜料层?;ば薷垂讨醒∮玫宛ざ?、高黏性、无眩光、无变色、透气性强、耐老化以及有良好可逆性和可操控性的黏结材料。在墓室壁画空鼓区域利用当地材料辅之以必要的添加材料和胶黏剂灌浆,尽可能增强其相容性。对检测出的微生物,在实验的基础上,对霉变区域消杀灭菌,阻止了其蔓延和再生。同时加强了墓葬现场管理、建立了线下环境监测体系并开展采集分析??沽吮;ど枋┙ㄉ?,在原考古保护棚外围3米搭建了封闭性更好的钢结构?;づ铩?/p>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すこ逃?012年10月完工,项目共修复各类病害壁画 652.3平方米,从墓葬结构加固、壁画?;ば薷础⒒肪臣嗖庥肟刂频榷嘟嵌瘸龇?,在科学实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达到了?;し桨冈て谛Ч⒆芙岢鲆惶资屎闲煜孕惚诨乖繁;さ某绦蚝图际醴椒ǎ⒂τ玫胶笃诒;す痰敝小?/p>
环境控制?;そ锥?/h3>
环境控制保护阶段主要是从2016年到2019年。这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是在总结前期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研判文物赋存环境变化因素与壁画病害成因,尽可能通过力所能及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科学施策,稳定墓葬赋存环境,减少环境振荡带来的不利影响,放缓和遏制病害发生。探索出一条适合徐显秀墓原址非密闭条件下的“环境控制+动态维护”保护思路。
徐显秀壁画墓在发掘伊始就与大气接触,环境的有效控制一直成为该墓葬原址?;つ岩杂行Ы饩龅奈侍?。为使其内部趋于相对适宜的稳定状态,遗址区域采取了分层次多手段的控制方法:
墓葬遗址外围直径50米范围内有效恢复原生态植被,有效保持周边土体的含水率,减少地表水下渗,抑制区域土壤的盐碱化;
墓葬外围10米区域构建完善的直排水体系,解决地表水的直渗和侧渗问题;
封土堆周边铺设膨润土毯,在解决直渗水的同时保持土地水分交互的调节作用;
在钢制?;づ镉肟脊排锟占淠谠錾璧骺厣璞?,通过大环境的温度控制,降低热压以及湿度差驱动的墓葬内外热湿交换造成的温湿度波动,减弱了因气候及温湿度变化造成的土体收缩及墓葬内凝露现象;
在考古棚内的文物本体空间控制中,利用盗洞增加抽排风设备,采取单向低风量排风措施,有效降低墓葬内部湿度,改良了墓葬环境;
墓道口采用物理隔断方法,有效控制爬虫类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
按照修复保护阶段总结出的程序和技术方法,每年度邀请技术专家开展文物病害检查,在壁画病害发生初期和隐患期就对其进行最小干预的维护,避免了壁画实质性损害。
通过环境控制措施的实施,解决了区域酥碱,减少了起甲、粉化病害发生率及生物侵蚀危害,有效控制住了生物菌的发生,基本解决了凝露现象,全面改善和稳定了文物赋存环境,结合壁画动态维护保养的实施,达到了壁画原状长期稳定向好,降低了病害发生率和控制病害发展的实际效果。

建馆?;そ锥?/h3>
博物馆?;そ锥问谴?020年10月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ず驼故鞠钅浚咛逼氡诨┪锕萁ㄉ瑁┢舳嫉摹U庖唤锥蔚谋;ぶ饕至礁霾糠?,第一部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主要是围绕博物馆建设期间文物赋存环境再次巨变,从确保徐显秀墓文物本体安全及做好环境控制保护出发,采取了提前预判、方案先行、加强监测的方法,确保了文物本体安全、稳定。第二部分(2022年9月起)为封闭保护条件下的预防性?;ぁ9讨幸晕奈锉咎灏踩诵?,加强现场防控,借助科技手段快速稳定文物赋存环境,逐步调控到适宜文物本体的恒温恒湿环境。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建设方案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完成,其中针对徐显秀墓文物原址?;ぷ隽俗ㄏ钌杓?。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图结合现场实际,充分研判各类不确定因素后,编制了人工挖孔灌注桩工程、深层水泥搅拌桩工程、钢结构拆除工程等专项施工方案,并邀请专家进行方案论证、风险评估及现场指导。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加强文物本体科学监测,实现线上实时传输振动预警、位移变形、微环境、温湿度的监测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响应对策,确保了文物安全。工程实施后也进行长期安全监测,为古墓葬预防性?;ぬ峁┮谰?。
2022年9月起在博物馆内实施墓道封闭保护后,让壁画墓处于全封闭环境下,通过独立恒温恒湿系统对墓葬地表空间进行恒定控制,从而间接调控墓道墓室环境,达到可防、可控、最适宜的目标,形成完善的预防性?;ぬ逑担笨瓜嘤Φ恼故竞脱芯抗ぷ?。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承载着徐显秀墓原址?;ぶ厝?,在后期开放展览过程中,还要充分评估徐显秀墓遗址厅封闭?;さ母丛有裕忧抗芾碛爰嗖?,有效利用科技调控手段。
徐显秀壁画墓的?;だ?,是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多系统共同科研打下的一场中国墓葬壁画原址?;ぁ胺牢拦ゼ嵴健保诖嘶∩系暮旯壅铰圆唤鼋霸繁;ぁ庇搿拔拿髑怠钡慕ㄉ杩剂科渲校谴涌占渖辖逼胄煜孕隳?、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大文化群落融为一体,成为文化遗产?;だ玫挠幸嫣剿?。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物?;ぱ芯吭海?/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