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院春节“不打烊”,以六大特展、精彩活动和精心布置,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朋友,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体验,感受博物馆里的浓浓年味。初一到初八,浙江自然博物院共迎客近13万人次,杭州馆接待观众5.4万余人次,安吉馆接待观众6万余人次,24小时博物馆接待观众1万余人次,开展科普活动65场。
精心策划,六大特展丰富春节档观展体验
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浙江自然博物院在春节期间推出六个特别展览,和观众一起共享文化盛宴。
“龙程万里——2024辰年生肖贺岁展”开启浙江自然博物院生肖贺岁展2.0版本,通过“龙韵传世”“形神之变”“祥龙瑞彩”三个单元,多件不同类型的历史文物,展示龙形的变迁,介绍龙文化的内涵?!叭思洳菽景哽登辍泄持参锷牍牌魑锷员日埂蓖ü安菅这荼局参锷薄澳旧佬馈颈局参锷薄熬史追住胫参锕亓纳比霭蹇?,展出百余种植物相关的色彩以及对比色藏品,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国色彩文化?!啊恪镉斜Α憬湎”粑R吧参锉;ぷㄌ庹埂苯樯苷故玖耸裁词钦湎”粑6参铩⒄憬心男┱湎”粑6参镆约叭绾伪;?,重点解读了浙江在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し矫嫒〉玫某删汀!昂9种铡胤岛Q蟮呐佬卸铩蓖ü昂9质鞘裁础薄爸猩暮Q蟀灾鳌薄懊鹁律比龅ピ彩隽巳团佬卸镉陕降刂匦路祷睾Q蟮墓适?。“探索 体验 成长——绿水青山研学营第一季活动展”以课题和课程路线为主线,展出“生物多样性?;ぶD癖;ぜ苹薄爸肿拥呐笛欠街邸薄按笞匀坏耐鼗恼摺薄靶⌒〔哒谷恕钡劝蹇?,重点展示情景式教学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成果。“人类的奥秘”通过回答“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展示700多万年的人类演化史,引导观众去揭示人类本源,探索未知世界,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

融学于趣,特色科教活动增添文化氛围
春节期间,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民俗体验、非遗展示、文创市集、研学教育等春节主题活动,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
杭州馆举办活动共24场,其中公益活动11场。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四连续推出4场“喜迎辰龙 新春集市”特别活动,通过6个集市摊位,让观众了解并体验拓印、投壶、写福字、剪窗花等中国传统年俗,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配合“龙程万里——2024辰年生肖贺岁展”,杭州馆还推出了5场“龙运当头”特别活动,科教老师带领观众深入展厅探索龙文化,了解关于龙的传说、龙的形象是如何诞生的、与龙相关的文物等。亲子家庭一起制作“龙头”带回家,寓意新年鸿运当头。
安吉馆开展科普活动25场,其中公益活动8场。推出新春特别活动“‘幼’遇龙年,好运连连”,科教人员带着小朋友们一起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艺术和非遗文化,学习关于春节的诸多趣味知识??勾印靶∏嗔钡健翱颇咳钡男麓嚎焐粱疃?,“小龙”一登场,就成为人气王。推出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如地质馆“与古生物同行”,贝林馆“疯狂动物城”,海洋馆“海洋追踪,太酷啦”,孩子们在科教人员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破解线索,找寻答案,并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ぶ?。
24小时博物馆开展科教活动16场,其中公益活动10场。“?!埂驳癜嬗∷ⅰ惫壑诳梢郧资滞亍案!蹦纱?,迎“?!钡郊??!啊跎咸砘ā粤钌惫壑谝晕粤可姆绞?,用画笔绘出新年愿望。龙头是舞龙最关键的道具之一,在“春龙抬头龙年头套”活动中,小观众可以戴上亲手制作的龙头头套,化身“龙的传人”,龙年带龙头,吉祥好兆头。在“‘龙腾盛世’舞龙灯手工”活动中,小观众可以参观“龙程万里——2024辰年生肖贺岁展”,并制作舞龙灯。
在专家讲座方面,古生物地层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淳为观众们作“‘海怪’寻踪——从传说到博物馆”讲座,并深入展厅带领观众参观特展。工艺美术大师沈秋法为观众现场制作讲解木艺微雕作品,吸引了诸多观众驻足欣赏。
真挚为民,贴心服务打造浙自博暖心品牌
春节期间,浙江自然博物院坚持做好免费开放和公众服务。
院值班领导、科教人员、志愿者及安保人员,服务一线,为观众答疑解惑,送上节日温暖。
院科教人员尽职尽责,热情周到,以陈列展览和藏品为依托,深入打磨讲解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将展览所包含的信息、思想、情感,全面、客观、准确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深入了解展览内容和其历史文化内涵。在科教课程中,充分运用PBL(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方式,通过主题式参观、项目式学习、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小观众在有趣的课程中,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提升?;ど肪场⒈;ど锒嘌缘囊馐?。
浙江自然博物院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吸纳社会志愿者和团队志愿者,为观众提供贴心服务。杭州馆志愿者共计144人次,服务时长768小时。安吉馆志愿者服务共计30人次,服务时长255小时。志愿者主要负责协助观众预约入馆、维护展厅秩序、4D影院检票、协助公益讲解和科教活动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之美”,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打造暖心服务公益品牌的重要力量。 (执笔/骆陶陶)


